与院士零距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士精神展开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作为与新中国同奋斗、共成长的一代医务工作者,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是陈灏珠院士的两份奖状,奖状背后讲述的是这位院士的爱国情怀。1950年,他赴上海郊区为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荣立三等功。1951年,他又响应号召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奖状。
11月15日,由复旦大学图书馆主办的“枫林医泽——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士精神展”在医科新馆(康泉图书馆)开馆6周年之际开展。
记者了解到,展览位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医科馆一楼,通过展出陈灏珠、沈自尹、汤钊猷、闻玉梅、王正敏、周良辅、杨雄里等7位院士,以及韩启德、桑国卫等15位校友院士的160余件珍贵史料实物,展现他们医学各学科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更展现了他们言传身教、发蒙启滞,继先贤而启后学,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
展品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不仅有标志院士身份的证书奖牌等,如杨雄里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证书、汤钊猷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奖牌;也有表彰院士在多个领域所做贡献的奖章奖状,如闻玉梅院士的上海市教育功臣奖章、陈灏珠院士的抗美援朝立功奖状等。
记者看到,现场还展出了被称为“东方神刀”的周良辅院士使用过的动脉瘤持夹器。这是1990年欧洲神经外科年会颁发,用于表彰周良辅院士对神经外科手术的创新研究。周良辅院士致力于开展颅脑手术的创新性工作,亲历了现代神经外科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显微神经外科,使手术从肉眼发展到微观;70年代开始的颅底神经外科,突破了颅底这一手术禁区;21世纪初期开始的微创神经外科,提出保留术后神经功能。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更是以周良辅为代表的神经外科医者直面医学禁区勇敢探索的结果。
据悉,本次展览的主旨是通过实物展品,开启对院士精神的认识和体验。正如闻玉梅院士在展览前言中所言,“当选院士不是学术生命的终结,而是更重要的终身使命的开始,生命不止,奉献不停。”“成果会不断被超越,而精神却是永恒的。‘科学道德、科学精神、优良学风、表率作用、培养人才’是院士精神的体现。院士拥有最高学术称号,理应有更高、更远、更忠诚的为国为民的精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