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戏曲齐聚上海,上海观众过足戏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时隔数年之后,华东各地璀璨的戏曲艺术又聚齐了,让人过足戏瘾。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昨晚落幕。4天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六省一市的沪剧、越剧、淮剧、黄梅戏、采茶戏等25个剧种、32个现代地方小戏作品轮番登台,各种声腔之美,尽显戏剧魅力。
华东地区是中国戏曲的高地,大量剧种在此孕育和发展,成为中华戏曲大家园的重要成员。本届大赛评委,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李建平认为,小戏的素材来自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作品创作要以小见大,抒发大情怀。越剧现代小戏《草原妈妈》、淮剧小戏《救援》、莲花落小戏《住院》、大平调小戏《伊犁河谷》、越剧小戏《遥远的印记》、柳琴小戏《迟到的勋章》、淮北梆子戏《为了这一天》、潮剧小戏《家风》等作品,团结互助的人间真情和英勇无畏的家国情怀,永远是故事中最动人的主线。
本届大赛充满着不同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主题成为最流行创作题材。本届大赛评委、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郭宇告诉记者,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向纵深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丰城采茶戏《乡恋花园》、黄梅戏小戏《黄梅菊香》、柳腔《花落谁家》、山东梆子小戏《鲁锦情》、柳琴戏《石榴红了》、沪剧小戏《美丽的秘密》、沪剧小戏《祝你生日快乐》、现代小戏《鱼水情缘》、沪剧小戏《乡村会客厅》、九江采茶戏《香樟树下》、现代歌仔小戏《卖牛》等作品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故事。
和往届相比,青年演员正成为地方戏曲的主流,扛起了肩负传承发展戏曲的重任。1997年出生的洪梓棂,是去年刚加入潮剧表演的“新鲜血液”,这次她跟着剧团来大赛学习,看到台上一幕幕精彩的演出,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憧憬。“有好的苗子我们就叫过来,以老带新。”东山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朱清辉表示,东山县文化气氛很浓,本地传统戏曲种类繁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听戏。再加上近几年大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思想观念在慢慢改变。随着年轻人才涌入,各剧种之间加强交流合作,现在舞台已经不仅限于一省之地,在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地区都很受欢迎。
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创作的最新成果。经过3天4场比赛的激烈角逐以及大赛评委会评审,奉贤山歌剧小戏《亲子时光》、衢州西安高腔《云中杜鹃》、淮剧小戏《收汗水》3个作品荣获本届大赛的最高奖项“大奖”。
据了解,“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其不仅是广大戏剧爱好者的一次大联谊、大展示,更已然成为加强各地群众文化交流融合,提高地方小戏创作、表演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窗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