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陈丽君:希望00后鉴赏越剧从《新龙门客栈》开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到什么程度?下个月的票2秒售罄,票价炒至四位数。
陈丽君反串饰演的小生角色“玉面郎君”贾廷火到什么程度?她成为网络新词“老公姐”的代言人,被千万网友喊话上春晚;微博不经意一个回复,一小时引来千余评论;采访申请排到12月底……
在中国不少戏曲演员面临困境的时代,越剧团里人进人出,有许多人走了出去,又有一些人走了进来。而90后小生陈丽君就是那个走进来又留下来的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优秀青年演员陈丽君,听她畅谈她眼中的艺术人生。
从小在心中种下戏曲的种子,由慢热到挚爱
网上不少帖子称,陈丽君出身越剧世家,但其实并非如此。陈丽君与越剧的初识是源于父亲和老师对越剧的喜爱,小时候,当别的孩子听着儿歌哼哼唧唧的时候,她接触到的大多是戏曲唱段。
“只能说,小时候播放的唱段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因此,越剧于我而言不陌生。”陈丽君笑言,当时,仅仅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对中国戏曲有一星半点的好感,尚未达到热爱的程度。
陈丽君进入戏曲班的年代,早已不是何赛飞等小百花们因为《五女拜寿》全国爆火的年代,戏曲艺术式微是不争的事实。当老师们到处挖人,劝说孩子们报越剧班时,陈丽君是主动“投诚”的那一个。
起初是好感,之后是喜欢,再后来越来越爱。陈丽君形容,自己对越剧的感情是慢热,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越来越深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就好比《傲慢与偏见》里的一句经典台词,“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
没有一位演员不享受聚光灯下的掌声与鲜花。从籍籍无名,到火出圈,看似只是一夜之间。
8月6日,抖音千万直播时,一场即兴的转圈圈让陈丽君、李云霄CP彻底火出了圈,也让话本里的邪魅一笑有了真实定义。短短几个月,陈丽君的抖音粉丝涨到了200多万。
但其实反派小生贾廷并非一开始便是由陈丽君出演。原定由陈丽君出演周淮安,陈丽君无意中嘀咕了一句,“周淮安是徐派,我更喜欢贾廷的唱腔。”作曲老师听罢,好心提醒,“君君,贾廷是公公哎。周淮安才是主演。”谁知,艺术总监茅威涛说,“现在贾廷缺人演,你来演吧。”咯噔一下,陈丽君心想,“呀,主演没了!”下一秒,她心里出现一丝欣喜,“挑战来了!”
彼时,陈丽君对贾廷的理解是刻板的,“他是东厂档头,心思缜密呼风唤雨的玉面修罗。他是衣冠楚楚折扇而立的翩翩公子,也是阴冷诡诈笑里藏刀的曹少钦之义子。他无亲无故,认东厂督公为父,本应百依百顺言听计从,却受周淮安之影响,开始任侠好义,为其暗中相助。”但随着演出的场次越来越多,她对人物的琢磨与刻画也越来越深入,将轻摇一把折扇,邪魅狷狂的公子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此剧的艺术总监茅威涛曾建议陈丽君参考《成均馆的绯闻》中宋仲基饰演的富家子等影视剧形象。茅老师讲究的跨性别的美感给了徒弟诸多启发。
在一个火出圈的花絮中,茅威涛曾亲自示范返场的推门动作,一招一式皆是韵味。一些文章甚至撰文“师傅出场,将徒弟秒成渣”。
“经过了那么多场的演出,你是否能演出茅老师的那种动作?”再谈这段经历,陈丽君的回答不落俗套。“每个演员的气质、唱腔、肢体语言不同。我不能完全模仿茅老师,最重要的是理解人物的基调,而不是表现得一模一样。当你模仿得逼真的时候,你就不再是你。更何况,即便是茅老师或者我,每场戏演的感觉也不一样。”
在一心拍戏之余,也会望望窗外努力创新
返场时,陈丽君抱起李云霄盈盈细腰,飞转起来的惊艳一刻,让人记住了这个男友力爆棚的越剧小生。
台上 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谢幕后的刻苦练功是每个戏曲演员的工作日常。翻开陈丽君的抖音号,里面是一次又一次的屡败屡战,行云流水的打斗场面背后,是拳拳到肉、指指留疤。
剧中有一场戏是贾廷与邱莫言、周淮安在客栈里把盏比武的场面,为了做到逼真,每场武打戏都是真功夫。起初排练时,大家不是很熟练,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都是淤青。陈丽君说,武打戏需要两三个人之间的配合,以及多次的磨合,主创团队里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
转圈圈让陈丽君一转成名。她透露说,尽管女演员有90多斤,但抱起来难度并不大,作为专业的戏曲演员,知道怎么抱怎么转,怎么巧用肢体的协调性。难点是演出的舞台是斜的,且鞋子有高度,这个非常考验基本功。
为何演配角都能大火,很多人认为这与陈丽君的刻苦努力分不开。
陈丽君坦言,平时对自己要求很高,做任何事绝不放水。刚开始学戏曲时,每门课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至于能否成为名角,在练功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小时候,老师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那时还小的陈丽君曾自我怀疑过,“咦,难道我不是好兵吗?”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理念是“不立很远大的目标。而是抓住眼前的机会,务实做好当下的事。作为一线演员,我们只能抓住一次次小的机会,积少成多,如果不珍惜当下,就什么都抓不住”。
何赛飞在镜头前痛诉的中国戏曲人的困境,陈丽君和剧团的小伙伴们也同样面临。
曾经,她是那个只顾眼前一亩三分地,埋头苦干的人。但渐渐地,在一心拍戏之余,她也会望望窗外。
网上有个段子很火,说陈丽君去看北京病时还不忘去各大剧场取经学习。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更正说:“其实没那么正儿八经。有一次团里放假,我去北京找医生治嗓子。觉得光治病不学点什么有点可惜,就询问朋友,北京有没有好看的演出,希望长长见识,吸收更多养分。结果那十几天我看了北京人艺的话剧、一些小剧场的沉浸式演出等,发现人艺演员在不带麦的情况下台词清晰声音洪亮,沉浸式小剧场演员的共情能力也很强。”
这些无形的储备让陈丽君在第一次真正站上沉浸式小剧场的舞台上有了更多底气。“这真的是非常新鲜的感受,起初我内心很忐忑,既觉得充满挑战又非常紧张。好在之前欣赏过的音乐剧、舞剧,给了我底气。”陈丽君说,作为戏曲演员,绝对不能固步自封。事实上,越剧这门艺术,从起源到现在,一直在创新中前进。
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首创越剧观众和演员的互动,对陈丽君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几乎每次都能擦出新的火花。除了返场互动,还有一个互动环节,是贾廷随机挑选一名观众送信。“每次走到观众面前。大家的反应不一,大部分人是‘终于轮到我’的期待,个别的观众有点懵圈,周围人不由得笑出了声,这种互动的体验很好,拉进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
《新龙门客栈》于今年3月28日在浙江杭州蝴蝶剧场首演,陈丽君和越剧团的小伙伴们5月正式入组排练。该部剧首次采取了跨剧团的合作模式,每次不同的卡司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记者问答
记者:戏曲的唱念做打考验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功力。这些年关于传统戏曲崛起的呼声不断,但戏曲人才却面临断层,更出现了戏曲好演员走向影视剧的情况。你觉得现代戏曲怎么样才能吸引和留住青年演员?
陈丽君: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戏曲行业的确存在人才流失的困境。当年我所在的这个班,招了25名学生,现在只留下5人,其中有一个转了音控。我们这一行改行的有很多。听说老师们在招人的时候,都是去“抢人”的。
尽管外界有诸多声音,说戏曲被小众化、边缘化了,但事实上,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努力。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赴后继。有些人才转行拍影视剧了,我理解为每个人有不同的追求。这一行有的人走出去,也有人走进来。我们就是走进来的那批人。
在戏曲越来越成为“小众艺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出人、出作品,出了好的作品,有了标杆之后,更多资源资金会源源不绝投入这个行业。有了好演员,被年轻人认同喜爱,其他年轻演员就有了榜样,愿意留下来。就像我一样,也是向榜样靠齐,一步步过来的。
记者:当下,不少年轻人觉得越剧是“奶奶辈的爱好”。专业票友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你觉得越剧如何吸引更多青年观众?你的粉丝中哪些年龄段的比较多,你觉得是传统戏曲里的什么真正打动了00后、95后?
陈丽君:我刷评论的时候,会发现一些中学生、大学生,他们的评论是非常正能量的。比如,有人说自己在沮丧的时候看到我的演出受到了鼓舞。反过来也一样,我本人也能从这些言语中汲取能量。这种感觉很神奇,从未谋面过的粉丝和演员通过网络产生了时空上的链接。
出圈后,我迎来了传说中的“洛阳铲”,各种历史被网友们应扒尽扒,但也很庆幸,除了小时候化的妆有点丑,也没什么黑历史,这也是我一心只专攻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结果。在这样的造星时代,要沉下心始终守好方寸舞台,自己不能浮躁。老一辈的艺术家清一色是德艺双馨,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至于真正打动Z世代观众的,我觉得是真材实料。观众们乍看越剧演员有颜值,再看不止漂亮,还有情感表达、有艺术表现力,就被深深吸引了。
我深知,未必所有观众都能留下来。但有了大的基数,才能有流量、讲传承。戏曲界的名角很多,有的哪怕是丑角,也很吸引人,有自己的绝活。希望戏曲能成为艺术作品里的奢侈品。
记者:《新龙门客栈》早在今年3月份就正式发布了,从一开始的小范围受欢迎,到现在火出圈,可以谈谈你的心路历程吗?出名的这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吗?未来有哪些人生规划?比如是否会效仿昆曲界的张军、京剧界的王珮瑜等戏曲界前辈,成为传统戏曲的推广者,而非仅仅做一名单纯的演员。
陈丽君:出圈前,工作很忙碌,因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直走在戏曲圈的前沿。出圈后,我的时间完全不够用了。我以前不太敢表达,很害怕接受采访。但现在“豁出去”了,想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个时代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至于推广者,我觉得不能定义得太狭义。我认为每一名戏曲演员,每一名票友、观众都是戏曲的推广者。许多观众观剧后将感受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出去,让我们的作品成为现象级IP,这是每个推广者传播的功劳。网上说出品方花了好多钱做推广,真的没有。这是大家心甘情愿分享,一传十、十传百的结果。
作为一线演员,我将力所能及地去推广越剧。出圈之后,我更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希望先低头做事,再抬头学习,至于以后能走到什么高度,要看机缘。未来,我希望在不耽误自己专业的情况下,多开展跨界学习,但要时刻谨记“走得出去,更要走得回来”。
记者:你在受访时曾说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现在不管是年轻的博主、UP主等,都希望掌握火速出名的“流量密码”,希望出名要趁早,为此不惜制造话题、自黑等。对这些年轻人,你有一些好的建议吗?
陈丽君:年轻人想要获得关注和认可,不是一件坏事,不仅出名要趁早,做啥事都要趁早。但前提是要有原则和底线。每个人对于明星的定义不太一样。戏曲演员也可以成为闪亮的新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