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大修后如何启发“科学梦”,这些青年“改造家”正在探索
2023-11-2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的90后展示设计师张洁璐曾遇到过几位复旦大学的博士,幼时参观科技馆的经历让他们从此踏上科研之路。这个承载了很多人儿时记忆的上海地标,如今正在全新升级改造中。36人的改造指挥部团队31人都是45岁以下青年,年龄最小的28岁。“如果说科学梦想需要造梦师,那希望出自我们之手的全新的科技馆,能在更多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作为改造工程青年突击队一员的张洁璐这样表示。

  == 儿时游乐场要经自己之手焕新 ==  

其实,张洁璐与科技馆缘分的种子早早就已在她心中扎根萌芽。20多年前上海科技馆刚刚开馆的时候,张洁璐还在读小学,跟着学校来上海科技馆春游,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广场上的跌水瀑布和智慧之光展厅的能量穿梭机。没想到,这个儿时的玩乐场,如今要经自己之手让它焕然一新。“有这样的缘分,感觉非常奇妙。这也是我们这支年轻团队中大部分人的感受。”

读研的时候,张洁璐跟着导师来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做过展陈设计,入职时也参与过上海天文馆的展陈,但这一次的工程与之前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以往我们做展陈设计,都是土建已经竣工,展示工程再进来,但这次两个工程需要同步进行。建筑修缮的同时,展示工程一边做深化设计,一边要考虑后期的布展,这是以前从未碰到过的情况。”张洁璐说。

她告诉记者,由于这次大修是既有场馆改造而非新建建筑,装饰布展的工作面非常复杂。从展厅拆除到成品保护、从装饰装修到科普展陈,从数字化展陈到数字化管理,从教育活动开发到展区运维,都需要展示工程团队深度参与其中。

“头顶是土建总包,手上牵着二三十个展项单位,自己可能还有分包项目需要管理,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我们的工作界面像神经末梢一样穿插在整个工程的角角落落。”张洁璐笑道,大家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厘清每一道工作边界,不漏一个角落,不忽视一个细节。

不同工程的同步进行让工作难度提高了,目的都是为了让科技馆能有更好的呈现。“我们的展示工程每个板块每个小细节都可以说是‘定制化’的,而不是标准模块,不是市场上可以直接采购到的。”张洁璐表示,这对展示设计和建筑大修部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有一些超高展示,如一整架飞机模型,本身就有七八米高,在10米层高的空间下,还要留下做风管、消防等设施的空间,就需要展示和大修两支团队互相协调找到实现方案。又如在儿童展区需要做一些攀爬、秀演有关的项目,对公共空间就有集散和广场功能的精细要求。“我们的公共大厅未来可能会考虑做一些公共艺术的项目,每个都是定制现场,包括焊接、地面的基础预埋等相关很多工作,都要跟土建密切配合来加以实现。”张洁璐说。

从上大美院毕业加入到上海科技馆,这种职业生涯中还从未遇到过的“多界面”“合作系”尝试,而在张洁璐看来,正是一次难得的锤炼机会。

  == 在实打实的“闯坑”摔打中累积经验 ==  

而对于展览研发中心建安部工程师孔祥锐来说,这次大修工程同样也是“第一次吃螃蟹”的过程。

他所在的部门要做的是对场馆的硬件进行大修。“这是一次特殊类装饰装修工程,和一般的新建工程有所不同。”孔祥锐告诉记者,新建项目,只要场地好了,大家按图施工就可以了。而特殊类装饰装修,有些东西工程人员是看不见的,拿到提前设计好的图纸来到现场,常常遭遇“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困境。

“上海科技馆之前一直都要正常开放,我们不可能去敲墙、翻砖、拆卸。到现在闭馆了,终于可以‘开膛破肚’了,由于是20多年的老建筑,资料缺失,有些东西和之前以为的并不一样。”孔祥锐说。就像6号门进门的服务中心,正对的那堵墙原先被认为应该是一堵石墙,但实际现场打开后却是轻钢龙骨。“要实现原先的设计方案,我们就得把这一面全部重新砌。”

这样的“拦路虎”时不时会冒出一个,遇到了就只能边拆边对图纸,再一边改一边做设计变更,而每有一处设计变更,相应的工作量都会增加。“只能一个个问题慢慢去解决。”面对两年半的修建时间,压力自然不小,他们就给自己打气,“办法总比困难多。”

上海科技馆作为城市地标性建筑物,独特的外观造型是自身的特色,但对于施工工程而言,不规则的扇形造型带来了更大的施工难度;双曲面、大跨度、大面积的屋顶更换;一些大型设备的进出也很费功夫。

占地6万多平方米、近11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这么大的场馆,孔祥锐经常要来来回回走个遍,不下雨的天气不上屋面巡查一遍都要1个多小时。“现在还好一点,之前7、8月份高温天,全套工作服、安全帽,走一圈下来身上全闷出汗,口罩都湿透。”会觉得辛苦,碰到难题时也会着急,但他和团队大伙却并不感觉气馁。“纸上得来终觉浅,很多东西你现场经历了,才知道坑在哪儿,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以后可以怎么办。这种经验都是实打实摔打出来的。” 孔祥锐说,越是有挑战性的工程,对于年轻人来说越是一种有效的积累。

  == 挺着孕肚坚守岗位只因心中情怀 ==  

工程现场,挺着孕肚的姚蕊特别引人注目。虽然挺着大肚子,这位展览研发中心的展示策划师还是坚持在岗位上。“不想失去这个见证它焕新颜的机会。”姚蕊说。两年半后,科技馆将带来怎样全新的内容展示,这是所有人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正是姚蕊所在团队身上的重责。

“经典物理、量子物理遥相呼应,人体奥秘、自然志趣相映成辉,飞行展区讲述人类给自己装上翅膀的故事,地球家园反映人类的个人选择对地球的影响。近年火热的人工智能专题和前几个月引起社交媒体爆炸的chatGPT,还有近几周爆火的机器人,都将在我们的展厅中进行呈现。”就好像是个“造梦师”,仅仅简单的几句描述,都让人充满期待。

梦想越大,实现也越难。各展区涉及的学科门类纷繁复杂,要分门别类呈现不同的叙事,这对策展团队和形式设计团队的压力都是巨大的。策展人先得自己疯狂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做好科普转化,设计师们则要在充分理解了策展人的意图之后,做出合适的展示形式选择,以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科学内容很多,我们的呈现容量有限,需要衡量哪些是公众急需了解的,或是能展现国家科技前沿的。也要考虑不同内容的主次、表现形式,有的是沉浸式的实景式的,有的则是潜移默化中去理解。整个内容的呈现除了硬核的科普知识之外,还要有艺术、人文等各方面因素的介入。”姚蕊说。

如何创新,成为团队每天都在讨论的问题。科学史的展示中,是不是可以多一点“口述史”;线下的物理空间有限,是不是可以探索线上的无限空间……头脑风暴的同时,一系列数据分析也在进行中,大量以往观众反响和体验感的调查数据被摊开,分析细致到哪个展项能够更加吸引公众的目光。

姚蕊说,正如她挺着孕肚也要坚持在现场一样,同事们也都全力以赴发挥各自专长,上海科技馆是包括她自己在内很多人共同的情怀,团队所有成员都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呈现出一个不负期待的“作品”。“我们是做策划设计的,期待我们的项目建设顺顺利利,最后真正把策划方案及设计图纸化为现实。那时候,我也会很骄傲地带着我的小朋友来参观。”

已然为人父的孔祥锐同样希望有一天可以告诉孩子,有着全新体验的上海科技馆,是爸爸挥洒着汗水建成的。“大家是来看展品的,但我们搭建的空间硬件是基础,所以我们一定会尽一切力量,去满足展览展示的需求,让展品能更好地被展示出来。”

 “上海科技馆是这个城市的共同记忆,和当时做天文馆时候的理念一样,我希望我们不是在做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张洁璐这样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