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他想让世界听见中国花开的更强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一年一度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近日揭晓,在10名标兵中,上海有一名学生获评,他是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潘沈涵。
奖项揭晓时,潘沈涵已经在澳门城市大学开启自己的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研一学涯。潘沈涵曾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为中国取得花艺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如今,他期待学有所成,继续以热爱书写青春,让世界听见中国花开的更强音。
匠心筑梦技能报国
潘沈涵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2023届本科生,他还有一个闪亮的光环:世界花艺金牌得主。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出彩的时代!”从校园里的一名普通学生,到站在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凭借一双巧手为国争光,为中国赢得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首块金牌。潘沈涵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走技能之路也能干出名堂。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潘沈涵在四天的赛程里用9个小时的努力、150根枝条、600枝花、300枝叶材、30盆栽“编织”出了一个属于中国的胜利花环。当他身披国旗登上了阿布扎比亚斯岛体育场的最高领奖台时,身高1.91米的他无意间创造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的“两个最”:身材最高,年龄最小。
每一个荣誉的背后,不仅是天赋使然,更是对专业的热爱、汗水的浇灌。在老师看来,潘沈涵的金牌来之不易,两年的集训,从一个懵懂的男孩,蜕变成手法娴熟、技艺精湛的花艺师,从零基础快速攀升至该领域的最前沿,记不清付出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探讨、练习、再探讨、再练习。身体和心理的足够强大,也慢慢成就了如今的他。
在潘沈涵心里,花艺作品是架构与花的完美结合,涵盖了木工、珠宝、铁艺、色彩等多种领域知识,值得深挖的东西深不见底。理花材、做架构、上花,一遍遍重复这些步骤,却不觉得枯燥和厌烦,这是他的兴趣爱好,亦是他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事业。潘沈涵说:“无论是比赛,还是生命本身,享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坚韧似钢,创新如潮。“男选手在初期技术可能会显得粗糙,但正是这种初期的劣势促使我更加刻苦训练。”潘沈涵说,通过训练,自己的技艺愈发娴熟,精细度逐渐提高,心态也更加从容稳定。
实际上,花艺项目和平时大众想象的插花陶冶情操还是不太一样,世技赛的规则更偏向欧系,有一个架构式环境,而做架构就必然用到电钻等工具,还需要体力,这都是美丽作品呈现必不可少的一环。也因此,会伴随电钻打到手、被刀割伤等意外状况,潘沈涵甚至至今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花材会造成自己的一些过敏,严重时手上局部皮肤还会出现糜烂。不过,奔走在热爱的道路上,他并不觉得这是苦。
做中华花艺文化的传承人
“不可以戴上手套保护一下吗?”面对提问,潘沈涵坚定地说,只有用手才能真正触及每一样花材的新鲜程度,并与它们的表情展开真诚的对话。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生长动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情。我们人类有表情,花其实也是有表情的。那么,如何让花在相机面前、在人眼面前展现出它最好看的表情?这是我们花艺师的职责。如何去排布,如何去组合,也是我上花、做作品最享受的一个点。直接的手感,给我安心更给我信心。” 潘沈涵说道。
潘沈涵想让世界继续听见中国花开的声音。大学期间,他一边学习,一边还成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教练、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专家,以言传身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美丽中国、技能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如何将精致的花艺设计运用到现代商业场景中,运用到风景园林的专业实践中,是潘沈涵的梦想。今年9月起,他来到澳门城市大学继续学业深造。“期待中式花艺能够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欣赏中国的传统审美。”即使是一束小小的捧花,也凝练着一个泱泱大国千年的文化底蕴,潘沈涵期待继续通过自己的创新与诠释,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借草木抒发心志,以插花表达情韵。学习花艺的几年里,潘沈涵还用所学回馈社会,作为代教老师,积极宣传花艺文化。“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花艺表达创意、传递美好。”他还尝试将中国传统插花与西方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作品。2022年,他为市民录制基础花艺教学片,参与上海市社区绿化提升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对话 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之力
记者:你得过许多技能类奖项,如何看待此次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潘沈涵:之前确实有不少“上海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这类技能类的奖项,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可以说是全国大学生的一个最高荣誉,让我再一次深深感到,优秀的人好多,大家都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中国大学生磅礴的青春力量。我要更加努力地用知识和实践去填饱我的肚子,去增强才干,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记者:读研之后,有怎样的人生规划?
潘沈涵:我希望未来可以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继续加入职业教育的大队伍中,培养更多的人才,继续带着中国队打世界技能大赛,期待我们能取得更好的名次。此外,就是国际交流,我想把中国的传统元素、意境融入花艺作品,带到世界赛场上,让世界听见中国花开的更强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