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张江科学城!和总书记“同框”的人形机器人,正是上海科创成果的硬核实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剪辑
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来到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在央视新闻报道的视频中,展厅中的一个人形机器人引起众多网友关注。这个与总书记“同框”的人形机器人,来自张江科学城的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各种核心技术均为“中国原创”。
该人形机器人是傅利叶智能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发的通用机器人,目前已实现小批量量产。这款通用人形机器人GR-1,为中国自主研发,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全身最多达54个自由度,最大关节峰值扭矩达230N.m。凭借多年核心技术的积累,具备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
“总书记看了我们最新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又看了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每个细节都看得特别认真,没想到他对人形机器人有很大的兴趣。”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回访时说道。
“总书记询问了人形机器人会用于什么样的领域,也询问了关键技术。他还关心这个机器人未来能不能说话,可以做哪些事。我说,未来加上大语言模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顾捷说,其研发团队大多是年轻的工程师、科学家。
如今,机器人已经深深融入上海的工业血脉。据统计,上海工业机器人密度为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发展进入快车道,马斯克预言,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超过特斯拉汽车。
“人形机器人的难点是多关节协同。这台人形机器人完全由我们自主研发,供应链自主可控,从芯片到零部件,它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90%。”顾捷说道。经过多年沉淀,傅利叶智能突破了全身多关节的运动控制、高扭矩密度的一体化关节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在传感器、一体化执行器、模块化设计、机械仿生结构等底层技术方面积累了超百项知识产权,尤其在执行器关节领域更是具备核心优势。演示中,这款人形机器人在打招呼、快速行走等方面都与人无异。
顾捷介绍说,“通用机器人”的概念就是一台机器人可以实现不同场景的任务。人形机器人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只需要在专用场景上做一些开发适配,相当于赋予机器人不同的职业,像人类一样去当医生、司机、厨师、消防员,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应用场景潜能巨大,从专用走到通用,是机器人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书记鼓励我们要努力创新,把机器人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这句话我会永远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鞭策我们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不断前行。”顾捷备受鼓舞。下一步,傅利叶智能会围绕人形机器人建立产业生态,开放软硬件接口,一方面带动上游的各种核心零部件厂商,一方面培育下游的各种应用场景集成商,其目标是把机器人做成手机、汽车一样的下一代智能终端,让各行各业同享技术成果。
作为傅利叶智能的CEO,顾捷深感荣幸:“总书记富有远见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关注,以及对产业生态建设的鼓励,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科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作为上海的企业,我们有责任也有决心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把握通用人形机器人这个创新发展的赛道,推动技术突破,拓宽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链,助力上海乃至国家在科技创新的路上稳步前行,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 施剑平/图、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