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的72变,当校园里的集装箱改造成文化展示书房
2023-12-0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龙兴港河畔的学思楼东广场,一座由花园连廊和两个亲水玻璃房组成的校园文化新地标新近悄然出现,这是由两间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校园书房,让温润人心变得更为触手可及。里头,制扇技艺传承人吴军先生正在向几名大学生讲解苏扇骨架制作工艺,伴随着袅袅的《声声慢》曲调,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竹条,沉浸在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手作体验课中。连廊那头的展厅里,一幅幅精致的苏州剪(刻)纸非遗作品前,还有不少学生正在驻足欣赏。

  == 校园书房2.0侧重文化展示 ==  

金山农民画、彝族手工艺品、大足石雕、傩面具……书房内,学生讲解员依次向参观人员介绍这些非遗展品,约60件展品都来源于大学生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涵盖了汉族、苗族、傣族、彝族、维吾尔族等10多个民族非遗项目。

2023年世界读书日期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就以“文创”为主题落成了1.0版本的“校园书房”,着重校园文创展示和推广,受到师生和校友的关注和喜爱。按照校党委宣传部规划,第二家“校园书房”项目定位于“文展”,突出文化艺术展览主题。

此次展览以《匠心无止,芸窗有光》为主题,举行了“苏作新景观”真丝剪纸×吴门扇艺非遗作品展暨大学生非遗寻梦成果展。在展期间,更有各类非遗工坊、专题讲座、城市和跨文化主题“真人图书馆”等活动等待师生们前来解锁。

“把非遗‘搬到’校园里面来,与传承人对谈、和同学们一起体验,让我们对非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来自2022级新闻专业学生蓝晓玥说道。暑假期间她参与了“兴文化 促振兴”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小组成员前往广西东兴,对边境文旅、京族非遗等进行深入调研。

上经贸大会展与传播学院“兴文化 促振兴”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以青年之力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活”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该活动已持续开展三年,师生们深入上海、新疆、云南、青海、贵州、重庆、吉林、贵州等二十多个省市的“基层一线”“田间地头”,面向60余个国家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实践调研。

  == 让灰色空间“活”起来 ==  

“课间出来走走逛逛,教学楼旁边就能实现逛展自由。”过去的学思楼东广场上,作为地标的几座雕塑建筑长久伫立于此,来往学生行色匆忙。而今,一座新的校园书房依水而建,成为了师生课后阅读、观展、休闲的好去处。

“校园书房”系列主题项目选址思源湖畔、龙兴港河岸、校园湿地等自然景观,通过集装箱改造、临时建筑搭建等方式,以书籍和阅读为链接,与校园文化、学校特色、教育功能等充分结合,运用时尚的建筑设计风格,打造一系列集公共阅读、沙龙论坛、艺术展览、文化展示、书店书吧于一体的高品质公共文化和阅读空间。

根据规划,学校将在松江校区打造“文创”“文展”“文旅”“文脉”“文艺”共计5个主题校园书房。在上经贸大古北校区,还将打造“文博”为主题的校园书房,使之成为国际组织文化宣传的展览馆、人才交流的会客厅、能力提升的加油站。

“我们将从校园灰色空间改造入手,彰显独特的人文色彩与文化风格,所有公共文化空间的升级改造都围绕构建校园‘15分钟阅读圈和文化圈’目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颖辉介绍,“当学生漫步校园,15分钟内可以体验到包含阅读、沙龙、艺术展览、生态探索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师生可便捷地参与并享受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