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AI病人”走红网络,这届网友把AI模型玩出了花
2023-12-0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一个类似ChatGPT却专注于医疗领域的AI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它是左医医疗大语言模型的AI病人,最初是用来给医学生或者实习医生做职业陪伴。不过不少医学生发现,AI病人的反应既真实又不真实——“医生我没胃口,吃不下饭。”“吃麦当劳吗?”“来份巨无霸。”

一个敢问,一个敢答,那些介于人工智能与人工智障之间反复横跳的反应比比皆是。加上没有门槛、上手简单,AI病人迅速走红于网络。对此,业内人士对此抱有什么样的态度?网友的“不正经训练”会不会影响后续的开发?记者联系了左医医疗大语言模型的团队成员,听听他们的观点。

当医疗语言模型遇上“角色扮演”

  从“寻医问诊”到“画风逐渐离谱”  

“医生我已经好几个月没睡觉了。”“厉害啊,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医生。”这个仿佛冷笑话一般的对话,正发生在一款医疗领域的GPT模型中。

当你进入左医GPT的体验模式,会发现其提供了多种应用。如果选择AI病人那一项,并输入相关疾病、患者年龄、性格,AI就会化身得了此病的患者,与你沟通。

“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吃了烧烤”“不是说不要吃这些了吗”“嘻嘻”……这种啼笑皆非的反应仿佛真的出自于日常对话。左医官网介绍,这其实是一个智能问答系统。利用大规模生成式AI模型技术,打造医疗领域GPT模型,赋能医疗健康领域各应用场景,例如拟人化AI医生问诊和问答、智能导诊、智能病历书写、结构化抽取、智能诊断、随访等AI能力。如此正经的语言训练模型,却被网友玩出了花。

随着AI病人在社交媒体走红后,画风逐渐离谱。有人让AI患者变成证人玩上了逆转裁判;也有人让AI扮演脱发程序员当场写程序;还有人事无巨细询问“晚上吃了什么”后得到了一张当地的“美食地图”;甚至有人让AI扮演喜欢的角色,用对话来“吃代餐”……AI技术的应用,已经被年轻人们玩出了花。

“这怎么不算一种角色扮演呢?”网友小小鼎评价道。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尝试和AI病人对话,却从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像是一个非常有‘梗’的网友在和你玩角色扮演。”现在,她是AI病人的忠实用户,“有空了就会去聊几句”。

网友们大多数并不是医生,他们把与AI病人聊天当作一种另类的游戏。AI医生也是如此,并不是每个人玩AI医生都是出于很强的问诊目的。资深用户阿peach称,有的用户只是好奇这个新技术,但玩着玩着就成了一种习惯,“这个AI笑点太密集了,笑得我胃疼。”

“遇到好玩的回答,我会截图发在空间里,大家会尽情‘哈哈哈’,然后附上自己的版本。大家和AI交流得这么热闹,本质上还是在和人交流。”阿peach说。

《2023年轻人玩转AI报告》新鲜出炉

  7成年轻人愿意拥有一个“数字分身”  

年轻人一直是AI使用的主力军。12月1日,后浪研究所发布《2023年轻人玩转AI报告》。该报告表示,年轻人最能接受AI扮演的身份有:老师、宠物、朋友和同事。其中,超过1/4的受访者能接受“AI恋人,男生的接受程度高于女生。有着庞大数据库的加持,什么类型的对象都能谈到,搞得“纸片人”恋爱都不香了。

在报告中,超6成受访者并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AI取代。95%以上的受访者愿意尝试新的AI技术。超过8成的年轻人使用过AI产品,参与问卷的95后人群全用过AI。

AI在各行各业、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多数人让AI“打辅助”,3/4的学生受访者会使用AI进行学习,细化到具体的功能上,数据显示,大部分人最常用的还是检索收集资料、语音转文字和外语翻译。而涉及到自动生成图片、做PPT/Excel这些具有一定门槛的“高大上”功能,其实只有少数人在使用。

7成年轻人愿意拥有一个自己的“数字分身”,排名前三的行业是服务业、传媒/广告和建筑业。也许是职业习惯,法律人士对这一事务最谨慎,6成从业者表示不接受“数字分身”,远超排名第二、第三的自由职业和金融业。

如果技术允许,年轻人还想用AI做什么?答案则五花八门:赚钱、抢票、哄对象……从性别差异上来看,女生最想用AI线上开店自动赚钱,而男生最想用AI预测股票基金走向。

2023年,被称为是“AI元年”,年初ChatGPT的爆火引发了大量关注。年轻人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质疑到担忧再到如今接纳的过程,用AI工作学习,甚至与AI谈恋爱,这一方面反映了即便人工智能存在问题的现状下,AI之势仍不可阻挡,更重要的是,这反映了年轻人在引领潮流、理解新生事物方面有着难以想象的活力。

新奇的反差体验吸引了大部分年轻人

  “真正做医疗的人不会这么‘乐’。”  

据了解,AI聊天机器人的算法学习机制除了依赖自身的数据库训练外,还受到用户反馈数据的“调教”的影响。这意味着,为了让AI能够准确地把握用户的喜好,用户需要不断地与它进行对话和互动。网友的“不正经训练”会不会影响后续应用?为此,记者联系了左医医疗大语言模型团队的张先生。

“不会受到影响。”负责解决方案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底层语言只关注如何处理输入和生成输出,因此它不受对话内容和语境的影响。“因为它是封装好的,大模型底层的东西不会被影响到。”

“现在哪里都不缺乐子人,AI病人毕竟不是游戏,新鲜劲过去了之后,大家也就不会再关注了。”张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不太清楚左医GPT在年轻人中走红程度,但是明显感受到“最近服务器卡的要死”。

不过,这次走红于网络,也让团队看到了产品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用户通过语言的诱导,让模型忽略自己的患者身份,反而成为了医生进行诊断。这也被不少网友笑称为“立场互换”。“这恰恰是需要严肃看待的。”他说到。

剖析AI病人走红的深层原因,他认为,如今年轻人在当患者的机会特别多,但是当医生的体验却很少。正是这种新奇的反差体验,吸引了大部分的年轻人。“我们是2020年左右开始做医疗语言大模型的,左医GPT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开发。作为一家面向B端的公司,话题和流量其实并不重要,最核心的还是底层的语言模型。”

当谈及对此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张先生说:“真正做医疗人不会这么‘乐’,还是要严肃一些。在发现了身份忽略的BUG后,我们后续会进行优化。”左医医疗大语言模型的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继续完善“AI病人”的功能和性能,以提高其回答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互联网时代热点更迭不休,而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为一个人的健康负责。”

青年时评|AI让我们反思什么是“真实”与“幻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