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总书记重要讲话引发上海科技青年热烈反响
2023-12-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11月28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先后考察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上海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离不开青年的激情、智慧和奋斗。“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来自上海科技青年们共同的心声。

  //  他们在现场  //  

面对面聆听,让科创青年备受鼓舞

11月28日下午,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他结合视频短片了解上海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走进展厅详细察看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并同科研人员代表亲切交流。

当天,非夕科技联合创始人卢策吾作为科创企业的代表就在现场。他告诉记者,有幸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聆听总书记的勉励,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觉得备受鼓舞。“我国的科研环境具备很强国际竞争力,能够支持青年人才潜心从事基础研究,在创新黄金期充分发挥潜力。我也希望自己未来可以不负期待,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下继续勇攀高峰,为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非夕科技成立于2016年,创始团队来自于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低于35岁。由于打造新的产品路线对于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选择将上海作为了发展的主阵地。这次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这家年轻的人工智能企业也带来了非夕自适应机器人本体参展。自适应机器人是非夕自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研发的创新产品,其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通过“仿人化”的技术路线,实现机器人的柔性生产。

卢策吾表示,当前,主流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依然以追求更强的机械化能力,如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负载,或者是人机协作的安全性和易用性,这些发展方向约束了机器人的柔性生产能力,造成机器人应用价值倒挂,大量生产依然只能由人工来完成,挑战着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综合成本。

面对这一现状,非夕团队导入仿人化理念,努力通过技术创新,让机器人以更加类人的方式工作,独创性、引领性地实现以手感为主、视觉为辅的工作模式,来增加机器人对于复杂环境的自主处理能力,从而减少对于固定环境的依赖,将自动化赋能各行各业。“受到总书记的鼓励之后,我们也更加坚定了非夕的科技创新路线,未来将继续突破高端工业机器人的卡脖子问题,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卢策吾说道。

总书记到家,让航天青年更有干劲

“总书记来到了我家。”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部分在此居住的上海航天青年在自己的“小家”中与总书记面对面。

“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的家中,悉心关怀我的工作生活条件,勉励我要好好工作,奉献航天,我倍受鼓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八部的郑岚予告诉记者,从小,祖父辈们便教育他要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所以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航天,上海这座城市也为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保障。“我将谨遵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传承好父辈们甘做无名英雄的优良传统,发扬好航天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政治担当和意志品质,不辜负航天和上海市的关心关爱,争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去追寻新征程上的“星辰大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航天力量。”郑岚予表示。

同样居住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八院808所邢伟琪表示,有幸近距离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并聆听重要讲话,内心非常的激动和兴奋,也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悉心关怀与殷切期待。“作为初入航天的应届毕业生,作为一名新时代航天人和上海城市建设者,我将坚定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航天精神,努力拼搏奋斗,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邢伟琪表示。

八院149厂的祝妍妮是一名刚走进工作岗位的航天人,有幸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她至今心潮澎湃。“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不仅仅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更是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现实突破。生活的保障为我扎根上海工作生活给予了巨大的动力。”她表示,自己必将践行航天精神,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用青春拼搏在航天一线,牢记“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的使命,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继续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青春智慧。

  //  他们有信心  //  

科技创新,青年科研人员更坚定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多次提到“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团委副书记、副研究馆员李祯祺对此深有感触。

他表示,作为一个青年科研工作者,自己对此感到深受鼓舞。近年来,党中央坚持一手抓以基础研究为代表的重大源头创新,一手抓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代表的卡脖子技术,通过前者“顶天”、后者“立地”的作用,塑造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科技创新的“DNA”。“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信在科技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模式下,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建制化攻关、揭榜挂帅等创新科研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实践,无论是科创‘无人区’,还是产业‘必争地’,都将实现产学研的高质量发展。”他表示。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RNA第一团支部宣传委员潘宇航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对上海的考察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这对于像他这样在各个科学领域努力探索的科研人员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作为一名生物医药科研工作者,我深切地认识到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不仅能带来科学的突破,更能直接转化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实际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考察,不仅为我们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更为我们展示了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民生改善之间的紧密联系。” 潘宇航表示,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也更加坚定了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决心。

 “以青年之创新,引领时代之创新”,国家所需,青年所向。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副总裁曹申表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路上的青年,将用迭代创新+务实有为的方式不断探索技术转移区域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建设,聚焦“高水平研发、高质量保护、多渠道推广、高效率链接、规范化交易”,促进政、企、院、校、资等协同合作,加速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及资本链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效率,推动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飞天重任,青年航天人将争做先锋

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等多项航天重器纷纷亮相。总书记的考察,也让上海航天人尤其是航天青年们很是振奋,感觉到满满的动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李红兵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期间,来到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场,仔细参观了包括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在内的科技创新成果展品。“作为长征六号甲研制团队的一员,我感到心潮澎湃、深受鼓舞。”

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历经多年艰苦攻关,于2022年3月成功首飞,实现了液体动力与固体动力的融合创新、跨界合作,推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迈上新的台阶。两年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已经圆满完成4次飞行试验,将8颗卫星共15余吨有效载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火箭方案和性能得到充分验证,发射效率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即将迎来高密度发射任务态势。型号团队将继续勇立时代潮头、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火箭的固有可靠性、任务适应性和经济性,为航天强国建设持续注入创新动力,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李红兵表示。

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机械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原潇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研制团队的青年工作者,在感动之余更备受鼓舞。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回首前尘,在‘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下,我辈青年积极奋斗在空间站重大工程任务一线,在前辈们的鼓励引导中经受住了锻炼与考验。展望未来,我们还肩负着保障空间站长期安全稳定运行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使命。”原潇表示,作为新时代的航天青年,也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持之以恒地以饱满的热情和实际行动践行报国初心,用心、用技术守护空间站,做真正的“航天强国先锋”。

八院509所的陈晓杰是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研制团队的一员,聆听了总书记对于上海带头走好科技创新之路的殷切嘱托,他表示深深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于科技工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对于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寄予的厚望。“经过两代四型20余颗星的发展,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已然走在世界前列;新征程,我们这代航天人也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响应时代的号召、人民的需求,做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创新工作,建设国际领先的风云气象卫星智慧协同观测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