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青年”在乡村、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人大“青年讲坛”开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舆论战里的青年声音、“候鸟青年”在乡村振兴路上的故事,到数说大都市发展的“晴”与“缺”、感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的新任务与新挑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由人大青年娓娓道出。
为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展示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和青春风采,今天,市人大机关以“投身主题教育 担当时代重任”为主题,开展第七期人大“青年讲坛”,通过分享和交流,让青年的理想信念更坚定、能力水平更提升,服务人民更有效。
◇ 通过微调研为“候鸟青年”画像 ◇
市人大机关2022级选调生潘政和李雪妍目前在分别在浦东新区航头镇牌楼村、惠南镇海沈村挂职锻炼,不久前,他们和在祝桥镇立新村锻炼的谢明睿一起参加了上海市机关青年微调研大赛,聚焦农村人才振兴与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在调研前,他们觉得,城市是拼搏进击的梦想之地,乡村则是海阔天空的躺平之选。但如今,这样的古老叙事早已翻篇。“我们在近一年的基层锻炼中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下,农村地区创业就业机会显著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到农村、建设农村,回流乡村的势头正在显现。”李雪妍说道。
在这些青年人当中,有一类特殊的群体,如今被称为“候鸟青年”——他们工作在乡村,居住在城市,每天早晚或定期在城乡间往返流动。他们的调研发现,较之于绝大多数工作在城市,仅在夜间返回农村居住的年轻人,“候鸟青年”占比不高,但人均到村创业就业4.8年以上,正在并将长期为农村贡献价值,已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
“尤其是这几年,乡村人才振兴步伐加快,‘候鸟青年’数量较2017年增长了3倍以上,其中半数又是2020年后来到农村,是近年来上海乡村振兴青年力量中增长较快的群体。”潘政补充道。
他们随机采访了这样的27名青年,当下“候鸟青年”的画像也被勾勒了出来:第一,兼具城乡双重身份。“候鸟青年”居住在城市,但86.4%有过农村成长、生活的经历,熟悉农村的实际和需要,有一定的乡土感情;他们一般居住在农村周边城区,平均通勤时长30分钟,能较好兼顾城市生活与农村工作;他们几乎都曾在城市学习、工作、生活过,平均年龄33岁,96%有大专以上学历,年轻且有丰富的知识,在调动城乡资源互动链接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同时,乡村农文旅产业是“候鸟青年”接入农村的普遍方式。“候鸟青年”在农村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其中半数从事乡村文旅产业,其中7人在运营公司,3人经营咖啡馆、画坊等文创项目,还有3人担任导游、农学教师。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意,开发具有农村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旅产品和服务。
第三个画像特征,也是让大家倍感振奋的一点——从自发到自觉。“候鸟青年”来到农村工作的原因多种多样,大部分因为工作原因,女性“候鸟”则多为了照顾家庭而选择农村。“候鸟青年”起初对农村很难讲“热爱”,但随着在农村时间越来越,思想认识也有了明显变化,他们对农村的认同和热爱越发强烈,更加自觉地投入乡村振兴之中。
潘政和李雪妍说,此次调研于自身亦是一次成长,在这一年中短暂成为了“候鸟青年”,亲身体验到城乡双向流动的生活方式,感受农村的魅力和挑战,但如何真正让“候鸟”变“留鸟”仍有诸多困难,因此,他们希望调研能为上海乡村人才振兴和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和探索,到乡村寻找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 答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火热实践的必答题 ◇
来自市人大研究室王修一在现场分享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根据在团员和青年中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要求,市人大机关青年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阅读马拉松”读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市人大机关青年读书小组阅读了8本书籍,大家通过集体阅读、开展读书会交流分享等形式进行理论学习,收获颇多,加深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溯源和哲学原理的认知。
王修一时常会想,中国是怎样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换了新天,从一个弱国,再到一个大国,再到一个强国。在波澜壮阔的实践历史中,或许有一条无形的线索在推动着一切的前进。在他看来,这大概就是真理的力量。王修一说:“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飞跃,作为一种哲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愈发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芒。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作为在机关中工作中的年轻人,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传入中国的伟大理论的源头,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来自市政府研究室的周庆运现场分享也是从自己的读书出发。作为今年市政府研究室“阅读马拉松”青年读书小组的组长,周庆运在上个月与市人大“阅读马拉松”青年读书小组的青年同志,一起围绕《世界之城:上海国际大都市史》这本书,进行了持续、深入、生动地交流。
“讨论后,我们对自彼德·德鲁克的名言,有更加深刻的感想,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要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面向国际、与国际对标,是我们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火热实践中的必答题,我们在将来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国际改革开放经验的复制推广,更加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努力用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实际行动来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青春韶华。”周庆运说道。
◇ 明辨是非以正视听让公信力可亲可信 ◇
90后孙婷来自市人大研究室宣传处,她也是一名曾经的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她看到,通过诸如二次元、游戏等青年亚文化领域主动切入、争议话题正面引导、重大节点事件塑造集体记忆等方式,短短几年来,@共青团中央已经是坐拥千万粉丝的大网红,发挥了重要的旗帜引领作用。
“要在舆论事件中明辨是非,以正视听,让公信力可亲可信。”孙婷说,作为宣传工作者,大家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借助新兴媒介被年轻人看到,如何创造出更有趣的新媒体产品让大家听到人大的声音。今年下半年,市人大研究室陆续开展“民主的过程”短视频征集和“走进人大、感知民主”的展示活动,张开臂膀,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青年宣传队的队伍中来,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人大工作故事,也以此守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网络阵地,直面舆论挑战,以烛光之微,汇聚向上向善社会主流舆论的燎原之火。
市人大社会委的张咏、王星元共同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探索和新路径》,透过一个个小案例,呈现在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讲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现场,来自财经委韩昕曈、机关党委王嫱分别带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的新任务与新挑战》和《说说我们的党支部》的分享,将能力水平更提升,服务人民更有效的青年使命和担当进一步转化为实景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