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专家:消除社会歧视,疾病教育刻不容缓
2023-12-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我大学毕业,面试的时候用人单位都说我是人才,一体检完就没信了。考了三年的研究生,分数线过了,也不要我。我尽力了,可是尽力有用吗?”这段感受来自于电影《不止不休》。目前,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仍面临着“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两个挑战。专家表示,消除乙肝,不仅仅是医学需要攻克的难题,还需要消除社会歧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以一名记者的成长史为切入口,折射出20年前乙肝病毒感染者和疾病、社会歧视作斗争的过程。电影上映后,片中谈及的乙肝群体和乙肝歧视问题再次受到关注,也进一步让公众了解了乙肝正确的传播途径。这部电影在筹拍中得到了吉利德科学的公益支持,希望可以引发更多人对于乙肝的了解、对于患者群体的关注,帮助大家正视乙肝疾病,减少歧视,共同构建更友好的社会环境。

据介绍,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侵犯肝脏为主的传染病。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仍面临着“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两个挑战。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不断革新,药物可及性、可负担性的不断提升,如何帮助更多的乙肝、丙肝感染者知晓病情并启动治疗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降低了肝癌和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目前约有86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1000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以丙肝为例,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通常在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后,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体征,早期几乎不会感到不适。一旦出现症状,疾病往往已经发展到了肝硬化和肝癌阶段。多数丙肝患者并未意识到自身病情,因此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导致体内的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并可能进一步传播。

目前,社会各方在消除病毒性肝炎方面进行投入,包括疾病筛查和诊疗能力提升、患者和公众教育、患者和社区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很多项目,推动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和及时、规范治疗。

截至目前,由吉利德支持的丙肝免费筛查已覆盖全国31个省超过600处筛查点,惠及超过30万人群;乙肝HBV-DNA高敏监测、肝脏纤维化监测累计惠及患者17万人次。同时,试点地区高危人群的肝癌早筛早诊早治也在推动中,以帮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降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风险,遏制病毒性肝炎对公众健康的威胁。

专家表示,消除乙肝,不仅仅是医学需要攻克的难题,还需要消除社会歧视。母婴、血液和性接触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乙肝病毒并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生活、工作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由于人们对乙肝患者的误解、对传播途径的认知偏差以及对治疗药物研发的进展不了解,社会歧视依旧存在,这种歧视带来的结局是,很多患者因此错过了疾病干预合适时机,加重了疾病负担。与此同时,有很多患者由于担心受到歧视,不敢面对疾病,往往不愿意检查,甚至还逃避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消除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参与。”专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更多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和患者的规范诊疗,护肝基金计划今年启动,旨在资助具有共同愿景的社区组织,呼吁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病耻感,从而推进高危人群检测,提高患者规范诊疗,助力消除病毒性肝炎。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