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版《长恨歌》即将首次上演,这一次王琦瑶要说“上海闲话”了
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排练现场。 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说着上海话的“上海小姐”王琦瑶登场,一下把观众拉回了上世纪40年代的老上海。演员们全程地道的上海话对白,更是贴近原著小说里的人物和环境。目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剧目,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正在紧锣密鼓排练中,记者在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也一睹了上海话版《长恨歌》的风采。
青年报记者 冷梅
“现代上海史诗”迎来方言版
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由编剧赵耀民,导演周小倩,舞美设计徐肖寰等一众幕后实力主创联手打造,剧中“王琦瑶”一角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刘晓靓饰演,她将携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演员诠释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该剧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024年1月7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艺术剧院首演,目前演出票已几近售罄,即将加演两场。
《长恨歌》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讲述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从细腻动人的文字,到话剧舞台的生动诠释,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长恨歌》首轮演出于2003年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此后每一轮演出都是一票难求。今年是《长恨歌》舞台呈现的第二十个年头,它将首次以上海话演出的形式呈现,并将启用全新的剧本,剧中包括第一幕的第一场、第二幕的第三场等剧情,都是观众从未看过。
二十年的时间里,《长恨歌》原著作者、作家王安忆看过多次舞台剧《长恨歌》的演出,在众多改编自这部小说的艺术作品中,她最爱的还是舞台剧。她曾在此次《长恨歌》建组会上感慨道:舞台剧《长恨歌》能够这么多年演下来,真是一个奇迹。她认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很有专业性,是有国际化视野的。
“现在我来到排练厅,看到年轻的主创团队们,让我想起我们2003年的时候,我们简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很荣幸能成为剧组其中的一员,我想,赵耀民在这个项目中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最初我们商量怎么把这部小说改成舞台剧,我是没有一点信心的。但是赵耀民把它的脉络分离出来,三段故事,这个脉络贯穿到现在基本是可以确定的,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方言演出的,今天我们有机会来实践一下,把它打破,可能将对艺术这个话题会有一些贡献。我非常感谢周小倩,她一直陪伴着《长恨歌》。周小倩完全有权利放下负担,从头开始,实现她的《长恨歌》。我非常高兴,能看到上海话版《长恨歌》的呈现。”
品味舞台上的海派味道
编剧赵耀民表示:“《长恨歌》这部舞台剧能够演出至今,对我来说也是出乎意料的,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经典的生命力。为什么这部作品演到现在,还能受到观众的欢迎,我认为因为它产生了一个文学的经典人物——王琦瑶,她已进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人物的长廊。同时,王安忆老师塑造的这一人物,也凝固在了上海文化的永久记忆里。”赵耀民把这部极具上海风情的畅销小说浓缩成了舞台上三个多小时的精华。
从2003年就参与舞台剧《长恨歌》创排的周小倩,作为此次上海话版舞台剧导演,也十分激动。“我参加《长恨歌》这个项目的时间最长,和它有着很深的感情,第一版我就参与其中,到现在走了这么多的路,期间不断修改的时间也很长,如今最早的那一版剧本将要呈现,我其实蛮激动的。话剧舞台上,语言肯定是第一位的。我觉得这次《长恨歌》重新排练,语言一变,我都很惊奇,像重新接触了一个戏一样,它完全不一样了。”
好的作品就是会“常看常新”,与《长恨歌》结缘二十年的周小倩在这次排演前重新看了小说,对小说中的很多细节也有新的认识,希望在这次演出中也能让观众看到更多新的表达。
为了让演员们能在台上说一口正宗的“上海闲话”,此轮演出特邀钱程担当上海话语言指导。在正式建组前,剧组就组织了多次剧本朗读,演员们精心打磨台词。钱程说:“标准的上海话分尖音和团音,有种话分文读和白读。上海话不像普通话,普通话是四声,上海话有五声,第五声叫‘入声’。”
钱程从上海话的规律讲起,帮助演员们提升台词发音。在排练指导中,钱程也对演员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希望在剧中解放前的一段戏中,演员们能把上海话的尖团音运用得多一些,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比较讲究上海话的吐字发音。随着剧情的发展,到后来八十年代,发音可以稍微松一点,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话也会有现代的意义。
他表示,通过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希望可以辐射到全上海,希望全上海喜欢上海文化的观众们来看这个戏,来品味剧本文字中的上海味道,同时通过演员们的演绎来传播标准的上海话,传承地道的上海地域文化。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