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问鼎“最高奖”!他们说:比赛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三位“认识但不太熟悉”的复旦本科同学组队,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大学生建模大赛“最高奖”。在迈向国赛征程上,同学们也镌刻下奋斗与成长的青春足迹。团队说,数学建模比赛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充满未知与挑战,让每一位参赛者沉醉其中。
获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
202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典礼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2021级经济学院本科生曹宇轩和队友2021级管理学院本科生黄瑞、秦一天捧得了本科组唯一最高奖“高教社杯”。竞赛的赛制强调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团队协作,每道赛题既有真实的应用背景,又有不同的数学分支领域侧重,解答的开放性强。这是复旦自国赛开赛32年、设置最高奖项22年以来首次获此殊荣,刷新了复旦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来自管院的秦一天称,大家可以算是“临时搭上伙”的。“我回顾了自己之前的经验,参加过的比赛基本都是与熟悉的朋友组队,感觉大家彼此的背景、想法会比较重叠,但有时可能没办法把所有能力在一道题上发挥出来,所以,这一次萌生了找一些‘认识但不太熟悉’的同学组队的想法,结果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有效果的。”
黄瑞和秦一天同学是上学期同一门课的“课友”,这次准备参加比赛、寻找队友时才彼此添加了微信。在确定组队后,他们就各自去寻找在时间和能力上匹配的第三个队员,后来,黄瑞先找到了经济学院曹宇轩同学,“他是我大一数学分析课上认识的,我们之间也已经一年多没有交流了,可以说也是一个‘认识但不太熟悉’的朋友。整个队伍大概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参赛前,深耕数学建模领域多年的数学科学学院教师为学校所有参赛选手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线上培训,让选手们充实了理论和案例储备。正式比赛时,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每支队伍都需要完成从问题分析、建模、求解、编程、论文撰写的全过程,“这段经历对于每一支队伍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锻炼。”曹宇轩说。
三位同学都是“多面手”,每个人都负责某一部分的建模、程序和论文,需要完成全流程的处理和写作。在本科组的三道题中,A题偏重物理,B题创新程度较高,C题偏重统计优化。其中,A题和B题对几何、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更高。今年C题需要为一家蔬菜商超制定补货和定价策略,一共四个小题。在拿到题之后,大家各自琢磨了一个小时,然后再进行互相交流,最终确定了采用预测和优化两步走的解题思路。
培养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去观察解决问题
由于队伍的三位同学分别在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学习,相对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数据处理、统计、建模的专业知识,也对目前工业界、学术界内较为先进的分析方法有所涉猎,同时日常的专业课程也非常注重对于高噪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但面对多达87万条的销售流水数据,团队一度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想出能够合理概括、描述蔬菜销售特征的指标。
“不过,我们始终相信,从生活中产生的数学建模问题,最终也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团队先后使用了各种可视化手段、聚类、Prophet预测模型、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等优化算法,潜心观察数据传递出的信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蔬菜类商品自身的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合理假设、拆分各个影响因素,最终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蔬菜补货和定价模型。
“通过比赛,我们不仅锻炼了创新思维,更培养了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每一次尝试和沟通,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力量;每一次对问题分析的深入、算法的实现、结果的改进,都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在曹宇轩看来,数学建模比赛就像一场奇妙的探险,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让每一位参赛者沉醉其中。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在这场旅途中开辟出一条清晰的路。
秦一天觉得,参赛准备一方面是要认真对待学过的课程,做好基础积累,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quick learning的能力。曾经的她,是一个习惯“事事留余地”的人,会尽量比DDL提早几天完成任务,在充足的时间里不紧不慢地把一件事情雕琢到最好,但是在后来的大学生活中,慢慢发现一味“留余地”是不可行的,很多时候更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把任务完成好。因此,从大二下开始,秦一天就有意识地尝试去“压榨自己”,让自己在更短的时间内把一件事情做好。“我觉得这样的训练对于这次比赛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仍然只是过去那个只会‘慢工出细活’的我,我们的最终成果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
据介绍,“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是首批列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19项竞赛之一,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之一。此次,复旦大学有233支队伍成功参赛,共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0项。来自18个院系的学生分获上海赛区一等奖14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57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