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孩子的音乐绮梦,上海音协用这部剧助推社会大美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排练、演出,让我在舞台上更放得开,也变得更自信了。”12月10日晚,结束了器乐剧《和乐行》的演出后,饰演主角赵晓赫的位育实验学校初二学生凌翊钧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宛平剧院进行的这场演出,是上海音乐家协会发起并主办的青少年公益演出品牌“音乐梦想家”在今年推出的专题演出,全剧全部由非专业的青少年音乐生担任主演,成为协会助推青少年音乐教育和社会大美育的又一平台。
《和乐行》讲述的是学生乐手赵晓赫在梦中来到一座古城“太一城”,这里的五大家族各自精习一种乐器,每年都举行打擂比试——“太一乐会”。赵晓赫在与其他家族乐手不同乐器演奏的比斗中,最终明白了音乐技艺不在输赢,而在于互相切磋进步、以和为美、和衷共济,方成就盛世和音的道理。
《和乐行》作为“音乐梦想家”新主题系列三部曲的第一部,依托中国民乐为媒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素材,通过民乐器乐剧演出,以“琴声传递中国声音,因琴音萌发民族自豪”,让青少年演奏者和广大观众,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之精妙,培养青少年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从小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国的使命和责任。
《和乐行》大部分演员都是通过音协各专委会选拔产生,上海音乐家协会邀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名誉主任、艺术总监陈白桦、上海市学生艺术团舞蹈团团长胡蕴琪担任艺术顾问,并由表演、台词、形体方面的专业老师对演员进行集中培训。
乐器演奏的指导则由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专家“大师班”组成,包括上海音乐协竹笛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乔,上海音协古筝专委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蔚,上海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张铁等享誉国内外的演奏家、专家,面对面,手把手的为青少年演员进行培训、指导。
夏天接到任务,编曲李林花了半年时间打磨,边构思边创作边完善。他从竹笛、二胡、古筝、打击乐等为数庞大的传统曲库中,精挑细选,找出与剧中人物气质相符、性格相合的曲目,进行二度创作,常常向专家导师团的各位老师求教,以求展现乐器在舞台上最传神的表现力,用音乐“说”故事。
专家导师团成员、竹笛演奏家王少庆给了李林不少灵感。竹笛曲《茶山花灯》取材于云南民歌《十大姐》,王少庆认为该曲欢快的基调,很符合剧中孩子们“求学”途中天真活泼的形象,于是李林将其改编成二重奏,用于剧情。
“器乐剧对于这些八九岁的孩子们来说,是个全新且充满挑战的舞台经历。他们习惯了独奏,而器乐剧的要求对孩子们来说更高,不仅需要对音乐的把握、技法层面的表现,还牵涉到剧情的演绎,对剧中人物的理解等,不是简单地照着谱子吹奏。”编曲李林说,“剧中有独奏、重奏、合奏,也有台词,形体表演,希望通过参与这部剧的演出,孩子们能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也学会如何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协作,共同完成一部作品的演出。”
经过数月的训练与打磨,演员通过与大师近距离学习,不仅提高了演奏技艺,也在参与一场器乐剧创排过程中,感受到了表演快乐,获得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凌翊钧平日里已经是学校民乐队的成员,学习竹笛也有8年了,但参加器乐剧的演出,对凌翊钧来说却还是第一次。从8月下旬起,他就开始练习。每周五的竹笛小组训练以及每周六和其他几位小主演的排练,凌翊钧每次都很上心。“就像剧中的赵晓赫一样,我要把这个角色代入我的生活,他身上的自信、谦虚,都值得我去学习。”
上海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乔嘉说:“上海音协一贯重视音乐教育,始终坚持让学生真正释放天性,快乐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我们通过打造一台由音乐学生作为主角的公益演出,让学生沉浸式参与演出,在提高演奏技艺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乐器、民族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提供一个让青少年与专家、大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让音乐家们的技艺与艺德薪火相传。”
在《和乐行》现场,上海音协还宣布与本市7所中小学达成关于推进音乐教育的合作备忘录:借助上海音协的专家资源,助推校内音乐教育的优化改革,通过优质师资输出、与大师同台演出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助力中小学打造学生乐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艺术审美。而从中选拔出的优秀学生更有机会登台每年一季的“音乐梦想家”,点亮音乐绮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