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中上游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开工
2023-12-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12月12日,上海市堤防泵闸建设运行中心负责建设的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一期)正式开工,为本市防洪安全筑牢底线,实现黄浦江滨水空间贯通和提升品质,突出生态、郊野等特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范例。

工程所在范围现有堤防标高仅为5.24米,堤防实际防御能力仅为“10到20年一遇”,2021年“烟花”台风期间,米市渡出现历史最高水位(4.79米),黄浦江堤防出现一些安全隐患。为切实保障城市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启动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分两期实施。工程一期位于松江区境内,西起三角渡,东至千步泾/女儿泾,工程主要内容为实施加高加固堤防50.70千米,新建保滩工程14处,新建桥梁3座,抬升加固桥梁19座,改建水文站2座,新建防汛屋2处,新建防汛通道24.98万平方米及绿化工程57.90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0.44亿元。

工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理念”,以“韧性堤岸,人民浦江”为目标愿景,打造集“安全、生态、共享、文化、智慧”于一体的绿色堤防。

注重系统治理,建设韧性的安全之堤。对标国内外重要滨海城市防洪格局,统筹流域与区域、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创新提出“河口挡潮闸+堤防”组合韧性防洪体系布局,实现上游段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下游段1000年一遇防潮标准;采用韧性堤防结构,以系统治理理念高质量推进防洪能力提升,全力打造韧性的安全之堤。

锚固生态基底,回归自然的生态之堤。保护利用黄浦江中上游“湾、岛、滩、泽、浜”等生态底色,尊重利用两岸“田、水、路、林、村”等原生郊野风貌和自然形态肌理,挖掘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突出大地景观规划和生态修复导向,灵活采用自然式、复合式等堤防结构,运用融合、消隐等手法,实现防洪与生态景观功能相融合的生态之堤。

践行以人为本,重塑活力的共享之堤。通过市区联动,共同打造沿线“一江五岸段,双心八节点”的空间结构,营造不同于主城区、凸显郊野特色和生态景观风貌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样、更丰富、更生态的活动空间和活动体验,塑造黄浦江活力、开放的共享之堤

挖掘历史底蕴,传承匠心的文化之堤。挖掘松江等地区的“风、土、历、人、文”历史文化基因,传承黄浦江中上游沿线独特的渡口文化、冈身文化、圩田文化、治水文化,融于设计理念,彰显文化内涵,结合装配式防汛墙、预制生态框、造型模板等“四新”技术,提升堤防建设品质,打造匠心传承的文化之堤。

注重科技赋能 打造数字赋能的智慧之堤。按照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要求,以“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为原则,加强工程数字化建管、智慧化运维,夯实物联感知体系和数据底板,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数字赋能的智慧之堤。

黄浦江中上游岸线既是上海城市防洪潮的重要防线,也是体现生态、景观、生活等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安全之堤、生态之堤、共享之堤、文化之堤和智慧之堤的建设,将黄浦江中上游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上海范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崔子润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