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黄安靖:流行语为什么不那么“流行”了?
2023-12-1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作为《咬文嚼字》主编、语言文字学家的黄安靖,这30年都在密切观察着中国语言文字生活的风起云涌。网络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过去几千年语言文字生成与传播的路径,“流行语”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异常活跃,大有爆发之势。然而黄安靖也注意到,近年这样的态势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流行语似乎没有那么流行了。而在这样的潮起潮落之中,泥沙俱下也是常态。很多国民尤其是一些青年,说话写字变得随心所欲,对母语缺乏敬畏之心,这样的态势也让黄安靖这些语言文字学家们感到忧虑。

 ◆ “网络语言”正在消失 ◆ 

青年报·青春上海:请谈谈今年流行语的整体情况。为什么说“特征明显,爆款少”?

黄安靖:今年的流行语涉及到方方面面,特别是反映年轻人情绪的词比较多,但是爆款很少。前几年爆款很多,比如“后浪”之类。今年这种词很少。我觉得主要可能是与这两年短视频的崛起有关。这两年大家都习惯于刷短视频,短视频变成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传播的平台。人们表达思想,展现语言智慧,都在视频上。

但是,因为短视频刚刚崛起,现在视频的接受人群可能还局限于90后和00后,年纪稍微大一点的,还有一个逐渐的理解、接受的过程。那么,从视频上传出的,那些有语言智慧的新词新语,如果要传播开来,还要有一个过程。

实际上当年网络崛起时的流行语传播也有这么一个过程。流行语一直都有,但到了网络时代就开始有一个分界。一开始《咬文嚼字》评十大流行语,我们除了看这流行语在网络流不流行之外,还要看在大众传媒上是否流行。大众传媒那时主要是“书报刊”。后来这个原则就被打破了,因为我们发现,基本上一个流行语在网络上开始出现,马上就会进入传统媒体,两个平台完全融为一体了。目前,短视频和传统媒体这样的边界还没有打开,并且短视频和网络传统平台之间的边界也没有打开。

从过去几年本刊发布的“十大流行”可以看出,基本上很难看出哪些是“网络流行语”哪些不是。据我观察,现在无疑进入了“全网络时代”,网络发挥的是“地基”作用,网络覆盖了一切,包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建立在网络这个基础之上。但是,作为一种语体,“网络语言”的特征逐渐在淡化,其个性正在模糊,甚至可以说“网络语言”正在消失。现在再提“网络语言”,意义逐渐不大了。

然而,短视频作为一种交流、传播平台,其使用人群、用语特征呈现出独特性,个性鲜明,并且有群集性。是不是已经形成新的语体“视频语言”,我觉得还不能马上做出这样的判断。不过,其特征目前还是明显的。今年我们评选的十大流行语,有40%到50%始发于短视频,但是它与传统媒体或者网络媒体的传统平台之间还存在边界,它流向全社会成为“全民流行语”,还有一个过程,所以很难一下形成爆款。这是我觉得今年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咬文嚼字》流行语的评选为什么要坚持“社会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两条标准缺一不可的?

黄安靖:这就涉及到语言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我稍微铺垫一下。《咬文嚼字》是2008年开始进行流行语评选的。本世纪初网络兴起,它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也成为了人们的交流平台。网络没兴起之前,人们的交流一般只是局限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交流,这种交流当然也会产生有智慧的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在传统媒体的书报刊时代,那时普通老百姓的这种语言智慧没有办法进行传播,因为书报刊会有严格的把关,能够在书报刊上表达思想、展现语言智慧,一般只有少数社会精英才能做到,只有少数人能展示他们的智慧。但是,网络兴起改变了这种状态。网络兴起之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言,他的语言智慧可以马上传播开来。这一下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繁荣时代。

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上的新词新语新用法形成了一个爆发态势。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网络不像传统媒体,缺乏一种把关。传到网上的东西实际上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不符合我们讲的“社会学价值”,不文明的语词大量涌现。另外,还有一些不符合汉语规范、规律的东西也出来了,不符合我们讲的“语言学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引导变得很急迫。《咬文嚼字》进行十大流行语评选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引导方式。“社会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如果是要引导语言生活的话,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引导。不然的话,网上新词新语蓬勃而发,也会对我们的语言肌体造成伤害,也会对我们的社会肌体造成伤害。

青年报·青春上海:过去有哪些词汇因为不符合这两条标准而落选流行语评选?

黄安靖:记得有一年评选出十大流行语,你问我为什么没有“小伙伴”。其实这个词也已经进入到评选的最后阶段了,差一点就要入选十大流行语了。刚好当时我们编辑部来了一个实习生,在评选会上她要我们注意“小伙伴”的来源。当时我们还以为是某个小学生的作文里传出来的。她说不是,其实这个词的流行跟当时一个网络视频有关,而在这个视频里,“小伙伴”指代的是不雅之物。后来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确实如此,就果断地将“小伙伴”放弃了。这就是因为不文明,不符合“社会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回过头来看,我们是最早提出网络语言的“文明性”问题的,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至于“语言学价值”这条标准,我记得也是你最先报道的语言现象,就是“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细思极恐”等四字格成语的问题。这种所谓四字格成语当时非常流行,但是我们觉得这些新形式不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不符合汉语的内部语法结构规律,所以我们也没有选。后来,许多学者也参与了相关讨论,基本上接受了我们的“最初判断”。在全国你是最先发现、报道这一问题的,功不可没啊!

 ◆ 中国流行语呈暴发之势 ◆ 

青年报·青春上海:今年是《咬文解字》第18次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作为语言文字学家的您,是重要的评审者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流行语的发展。您觉得,这18年来,中国流行语有哪些特点?又有怎样的趋势?

黄安靖:这些年我觉得语言生活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流行语的爆发,流行语变成了全民关注的常态。据我的观察,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网络的兴起,我前面也讲过,网络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现语言智慧的平台,这促进了语言的繁荣。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短视频现在似乎在产生类似的作用,因为现在很多人将短视频变成自己的交流传播平台,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并且现在的中老年人也在很快接受和接触。当然,短视频的作用和网络的作用,还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它对语言究竟能产生多大影响,还有待于观察。

流行语的传播不仅存在载体、传播方式的不一样,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区别。在网络兴起之前,新词新语基本上都是书报刊上出来的,应该说这些语词还是有一些书面色彩的,因为它们都经过了把关人的加工,这些语词实际上不是原生态的东西,哪怕是新的,它的书面色彩也比较浓厚。那么现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这就不一样了。如果从语言特质来讲,现在部分流行语虽然还保留着书面色彩,但是可能是大量的口语化的东西传播得更快,并且变成了全社会的一个主流表达方式。比如说“被结婚”“被自杀”的这个“被”字的火爆,明显就是从民间生成的,如果是传统方式,作家和学者不会这么用,充当把关人的编辑也不会轻易放行。另外,还有“打酱油”“给力”这类词,都有明显的口语色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现在人们在使用母语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比较值得注意的问题?网络是流行语的策源地,但也是损害语言规范的重灾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安靖:我觉得如果要客观地评价,网络对语言文字发展的贡献是主要的。积极的一面是主要的,消极的一面是次要的。网络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关于新词新语,好像有学者统计过,就是说在网络时代之前,语言绝对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现在语言太丰富多彩了,你每一年都会发现有很多新词新语冒出来,并且你自觉地去接受它,并且马上使用它。网络语言大大增加了我们的语言库存。这个不仅是词库量的增加,也会给我们很多原有的词增加了它的含义。比如今年十大流行语中的“搭子”,这个词本来就是有的,但是在流行的背景下,这个词增加了新的含义。在语法结构上,也增加了许多新的表达。

当然,网络也有它消极的方面。因为网络由于技术等原因,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层层把关,传统媒体有总编、编辑、校对等把关人,有“三审三校”等严格的把关程序,所以网络语言五花八门的,既有符合“社会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标准的,也有不文明和不规范的。这里面我觉得就提出了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对管理者而言的。就是你怎么利用技术手段来做好这种把关,既不伤害我们普通民众的语言表达,不伤害他的语言创造力,又能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屏蔽。第二个挑战就是对普通民众来说的。我觉得普通网民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因为你要充分意识到你在网上讲话,不是个人谈话,而是面对全社会。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有一种自觉,就是审视自己的谈话是不是要符合“社会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标准。所以我觉得对普通网民来说,这是一个提醒,一定要注意,既然是面向全社会,你要注意你的谈话方式和你的谈话内容。

青年报·青春上海:您是怎么走上语言文字研究这条道路的?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哪些变化给你印象最为深刻?

黄安靖:我毕业之后在中学当过几年语文老师,后来考研究生就考到了上海。我研究生读的是文献学,也是跟语言文字有关的。1999年毕业就到了《咬文嚼字》编辑部,开始是做发稿编辑,后来是责任编辑,再到副主编、执行主编、主编。这样算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也有20多年了。对语言文字工作,我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如果说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应该是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还是要分成网络前时代和网络后时代来说。网络前时代的语言文字,我觉得要比现在规范。我们发现语言的差错似乎没有现在这么多。一种原因是在网络前时代,那几代人他们养成了一种比较严谨的作风。这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当时的“语言产品”没有现在这么多。《咬文嚼字》前主编郝铭鉴先生曾经告诉我一件事,在网络前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个编辑一年的工作量是编辑80万字。这个工作量使得编辑完全可以将每个字都认真审核,把它做成精品。但是网络后时代有一次我开会,有出版社老总就告诉我们,他现在每一个编辑每年的发稿量是40本书,我听了直接问领导,如果编辑发40本书的话,你的编辑能够保证每本书他看过一遍吗?我觉得他都没看过,他没时间。如果是这种状态的话,差错自然而然是不是也会增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第二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网络语言的兴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并且网络语言兴起之后,马上在全社会传播开来,传播开来后在很短的时间就进入我们的语言库,被全民接受,许多还进入了权威的辞书。这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点。

 ◆ 语言文字是青年的核心能力 ◆ 

青年报·青春上海:对于青少年规范使用母语,您有什么建议?

黄安靖:在每个人的能力结构里面,语言文字能力是基础能力。今后你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并且我觉得语言文字还是一个核心能力,你其他能力很可能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这个能力基础之上的。我觉得青年人要意识到这一点。有人说,交流是否顺畅、成功,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交流,其实都基于语言文字能力。能力强的人交流起来马上就可以打破隔阂,能力不强的人,有想法也表达不出来,隔阂更是打不开。前不久华师大传播学院的一个本科生班级请我去给他们做一次交流,我当时也讲了,语言文字是青年人的核心能力,如果把语言文字能力这个基础打牢,你就会受用无穷,而且是终生受用。其他的一些能力你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而语言文字能力是要慢慢沉淀的。

现在的青年人喜欢在网络上或者视频中交流,那就是我前面说的,不管你在表达什么样的看法,你得注意,你不是个人在谈话,不是私下交流,你面对的是全社会,你是在面向全社会传播,那么你就要注意语言文字使用的准确性,还有就是,你的表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青年报·青春上海:上海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厚历史沉淀的城市,在流行语的开创与普及过程中是否有其独特的地区前沿性?

黄安靖:就语言文字来说,上海在全国的地位也是非常特殊的。曾经在前网络时代,有学者就专门研究过,当时新的流行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上海传出来的。特别是上海的报纸,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发源地,媒体实力很强,许多新词一经在上海的报纸上出现,便立刻传遍全国。这就像时装,当时上海人穿的衣服马上就会被全国人民模仿。这是城市实力决定的。当然,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因为网络它不是仅为某个城市服务的,它是全社会的,所以上海在语言文字的影响力的显著性上没有之前那么明显。当然,这种影响力在一定程度还是有的。比如今年的一个流行词“搭子”,就有人告诉我,她说“搭子”这个词,上海原来就有,是真正的上海方言。应该说,上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原有的影响力。

另外,如果从规范这个角度讲,我明显也感觉到上海的语言文字规范做得也是比较突出的。《咬文嚼字》这样的杂志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这就说明上海有一种包容的文化特质。在语言文字上,如果我错了,我欢迎你来“咬”,你挑出了错我就改,以此来促进语言文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前辈告诉我,《咬文嚼字》创刊之初举办过给作家挑错的活动,有两位上海作家专门打来电话询问,你们怎么不“咬”我呢?这就是一种包容的心态。我觉得,这决定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城市特质。

青年报·青春上海:在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期间,青春上海公众号曾经推出过以“双向奔赴”为题的推文,体现上海这座城市与青年同命运、共成长。从您的专业角度出发,您建议团属新媒体应该从何种渠道和角度来创建、运用流行语,从而进一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普及?

黄安靖:“双向奔赴”这个词也进入了我们今年十大流行语的榜单。这个词真的非常好,因为它适用的范围很广,可以用在普通民众的工作、生活上,也可以用在国与国之间。对于青年人,我觉得,“双向奔赴”也会给人以启发。我想说的是,青年人不是一个人独处,他们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里,这就有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生活在上海,我们就要积极融入这个城市,要根据这个城市的特征,来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有一个向城市奔赴的过程,这样才能为城市作出贡献,也能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城市当然也是这样,应该向青年人奔赴,要跟上青年人的步伐,满足他们的需求,给青年人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适合青年人的条件,要建设一个包容的城市。当然,这种双向奔赴,也形成了上海的城市特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