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成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如何进一步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赋能·科创引领”2023长三角科创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暨平行论坛本周末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论坛上获悉,上海高校承担起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使命。
“我们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早在2011年的时候常熟同济科技园就已经成立,目前已成为在长三角深化校地合作、提升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上海同济科技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震表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同济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希望打通的是长三角国家大学科技园及高校创新团队的“最后一公里”。
除此之外,同济大学跟青浦也有很深入的合作,同济牵头建设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面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创新需求,联合长三角地区的顶级高校及优秀科创资源,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跨区域、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机制,共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大零号湾战略”。上海交大所在的区域正好是黄浦江第一湾,“零号湾”由此而来,并且成为第一个以“创新策源”命名的区域,未来要打造成世界级的科创园区。
“大零号湾与长三角的江浙皖水陆相连,大零号湾不仅是上海的大零号湾,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大零号湾。”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专项办公室副主任罗金才介绍,大零号湾三年来成果转化合同450项、合同金额30亿元,较上一个三年增长5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要下好一盘规划发展棋,搭好互联互通的一张网,建好创新链到产业链的产业链,还有就是要构建好一幅绿色生态图。我们一定要做到多方共赢才能协同,建立一个系统化推进的机制,这样才能建成一个科创的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朱贻文认为,从区域经济学对于区域创新的研究来看也是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最早的阶段,上世纪50年代开始是增长即创新的阶段。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可以归结为“区域创新网络”或者说“区域创新系统”的阶段。
“近几年的发展,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扁平化,我们的区域创新已经上升到了3.0阶段,就是‘协同创新阶段’。”那么,第三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的差异在哪里?朱贻文分析,传统的核心边缘或者说网络的中心和边缘的一些主体,这样的差异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说正在逐渐消解。原来核心区域可能带动边缘区域发展,但是在3.0阶段可能边缘区域在创新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独到优势可能是核心区域所没有的,产业当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例如:核心区域可能有更多的创新资源,对于某些技术创新可能有其优势,但是边缘地区可能是受到各方面的约束比较小,可能在商业模式上也有其独到的一些创新价值。“区域创新3.0阶段,不同的产业都有创新的独到价值,都可能成为创新的核心主体,区域创新要从不同主体驱动创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