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我们如何做好健康防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随着气温大幅跳水,沪上各家医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明显增多。“感觉人整天昏昏沉沉,没精打采的,脑子都不好使了。”78岁的张阿婆(化名)几年前曾先后接受过脑梗、冠心病治疗,这两天因频繁出现头晕,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查为大脑中动脉闭塞。
低温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冬季死亡风险比夏季高41%。因此要重点关注低温对老年群体,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的慢性病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气温骤降引起血压波动,脑梗、冠心病患者更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专家提醒。
记者了解到,张阿婆曾在2019年突发脑梗,治疗后虽无明显后遗症,但感觉记性变差、反应迟钝了。2021年又因冠心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这几年都按时服药,但精神不如从前,容易疲劳。近期气温骤降后,张阿婆更是反复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的症状,人也变“呆”了不少,在家人的劝说下,来到公利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血流灌注异常。
神经内科主任李强告诉记者,药物治疗也无法改善患者动脉重度狭窄引起的脑缺血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大脑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除了会出现头晕、乏力、走路不稳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认知下降(痴呆),甚至发生急性脑卒中。锁定“真凶”后,神经内科手术团队成功为张阿婆进行了脑血管造影+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术后张阿婆症状明显缓解。
“头晕症状很常见,很多人都不当回事儿。如果合并多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斑块等,或者曾患心绞痛、心梗甚至因冠脉狭窄装过支架等,千万不能忽视。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气温骤降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和血流速度减慢,更要警惕脑血管病发作。”李强主任告诉记者。
专家提醒,脑血管病的预防重在日常,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运动,保持平和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体检。另外,做好脑血管病筛查,对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指导和预防,可以有效减少发病或减轻发病后病情。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拥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食不均衡、缺乏体育锻炼等)人群;经常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人群;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白领;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等要定期筛查,防病于未然。
除了心血管疾病外,气温下降可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呼吸频率加快。寒潮期间,寒冷天气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易诱发气道痉挛、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病、糖尿病等。
而在这种寒冷天气下,重点防护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第二类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划重点 八个控压锦囊请收好
据介绍,血压是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流动冲击血管壁时产生的压力,是反应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之一。多项研究表明,气温与血压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血压“秋冬高、春夏低”。室外气温大于5℃时,气温每下降10℃,收缩压平均上升6.2mmHg。
天气寒冷时,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作用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交感神经开始活跃,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也开始上升,这使得心率加快,代表心脏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可能异常。同时,冷空气的刺激会使得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通畅度降低,从而导致血流缓慢,血液黏度增高等。在此,上海疾控提醒,在温度更低的冬季,心脑负荷加重,血压较高,且波动剧烈,易造成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突发事件,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重点防范。
1.血压状况勤监测
冬季时,高血压患者应增加血压自测的频率,特别是早晚血压。如果血压波动明显,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一般家庭可选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健康成年人标准血压为120/80mmHg。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
2.清晨起床勿过猛
清晨血压水平较高,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患者早上醒来可以先在床上仰卧几分钟;伸个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和头颈再慢慢坐起;穿好衣物后在床边小坐一下,再下床活动。建议使用30-35℃温水洗漱,避免刺激血管收缩。同时要按时按量服药,预防清晨时段血压过高。
3.室内室外减温差
冬季室外寒冷,外出需注意保暖,避免忽冷忽热。室内可通过空调、地暖等来进行升温,建议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以上。为了减少温差过大的影响,从室外回到室内后,建议及时脱掉外穿衣物,使身体及血压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下。
4.合理饮食,耐心排便
猪、牛、羊等红肉含有较高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食用过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建议高血压患者冬季少食红肉,多吃鱼类、水果和纤维素高的食物,坚持低盐饮食。节假日聚会饮酒应克制,尽量不饮酒,切忌暴饮暴食之后暴露于寒冷的室外。
耐心排便,排便宜取坐姿,切勿过于用力,久蹲久坐后不要突然起身。便秘者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药。
5.户外运动量力行
冬季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血压高低来掌握运动量。有晨练习惯的高血压患者建议适当延后晨练时间,出门前要作好热身活动和保暖。不宜过多运动,可以散散步或打打太极拳,以增强血管的舒缩能力,缓解全身中小动脉的紧张。天气骤寒时可减少户外活动,坚持适量的室内锻炼。还要注意不要搬运重物,避免出现突然用力的情况。
6.娱乐有度心绪稳
天气寒冷期间还应注意充分休息、保证睡眠质量,避免精神刺激。睡前不要看惊险刺激的节目;下棋、打麻将、玩电子游戏、进行炒股等容易精神紧张的活动时要限制时间,不要通宵,不可过于认真激动;避免过度焦虑悲伤,心情不好时多与他人倾诉,及时调整,或寻求心理诊疗。
7.安全洗澡勿用力
饭后不要着急洗澡,尽量等30分钟以上,也不要空腹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容易出现头晕、心慌和四肢乏力等症状。洗澡之前可以适当活动身体,并打开浴霸灯等取暖设施。洗澡时不要锁门,一旦发生意外,家人可以立即得知。
8.药物调整稳血压
高血压患者常常会发现,原来有效的降压药物,到了冬天控制不住血压了,这不是药物不管用,而是冬季血压的正常反应。当血压未出现明显异常波动时,应坚持遵医嘱服药,切忌急着换药、或盲目加大用药。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