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大学的大门,本不该成为大问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用“跨栏”以及与保安“竞速”来反对学校的门禁制度,让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李植副教授火上了全网,同时他的文章也引发了大众对“大学是否应该开放”的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按照李植在文中的说法,北京大学校园在2008年之前是向大众开放的,但之后采用了入校查证制度直至今日。而目前全国诸多高校的校门也都采用保安加闸门的制度,尽管用手机进行访客登记的流程并不繁琐,但依旧与当年的完全向外界开放有着本质的不同。
考虑到过去几年有疫情的特殊情况,门禁制度在当时对于保护校园,尤其是学生的安全保护是简捷有效的,可时至今日,这种隔绝却真的把大学变成了难以亲近的“象牙塔”。
在现实生活中,高校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有着价值极高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属性。许多世界名校本身就是当地的著名地标,牛津的城堡,麻省理工的大穹顶,无一不构成文化的风景。国内的高校也不乏极美的内涵,3年前那场可歌可泣的战役后,武大的樱花承载了多少美好的约定?华东师范大学的丽娃河与夏雨岛,被不少青年人视作沪上最浪漫的地方。
就在今天,孩子就读的小学组织了一场研学活动,地点就在上海交通大学内的钱学森图书馆。这是不少孩子第一次走进高校的校园,在了解了国士的丰功伟绩后,她们也对大学的校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大、好漂亮”。或许就在这一刻,让她们憧憬起了10年后在大学求知若渴、意气风发的生活。
在人民城市的治理体系中,开放、利用更多公共空间服务于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理应惠及更多的人群,成为接地气、亲民的文化园。
而除了这扇物理上的大门,还有一扇隐形的“大门”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大学不仅仅是让人们仰望、远观的象牙塔,在学术、科研、思想方面应该秉持更为开放的精神,既能学以致用、务实地服务于社会,又能孜孜求索,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知识高地。
00后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中国改革的红利中成长,充满了自信与安全感,但当他们成批次地走向社会时,面对的却是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经济下行的全球环境,包括艰难的就业处境。导致了很多学生宁愿置身门禁之后,远离“尘世”喧嚣,守得一方静谧,在象牙塔的保护中“避世”。但他们终究要步入社会,要去直面这个时代的竞争。高校在进行高等教育时,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产生直接联系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者是最简单的人际交往,让他们渐渐融入社会,不至于在“入世”前产生恐惧和迷茫。而敞开大门,让校园向社会大众开放或许就是第一步。
至于安保问题当然很重要,种种游客网红打卡行为也的确对校园构成了滋扰,但只要大学秉持公共服务精神,愿意敞开大门并研究探索,肯定会有比“门禁+保安”更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管理方式,至少不会再出现“跨栏”和“竞速赛”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