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不时有冰、手指经常冻僵,他们在幕后默默保障旅客出行
2023-12-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今天,上海迎来了四十年来同期最冷的一天,全天气温基本都在冰点以下。在铁路上海站的候车室里,旅客吹着空调惬意地等候着自己的列车。但在站台之间的股道上,有一群人却冒着低温来回穿行,他们是为列车水箱加水的上水工。而在车库和站台之间的轨道上,也有一群人冒着严寒站在调车机车一趟一趟调车,他们是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调车员。

无论是上水工还是调车员,都是旅客看不见的岗位,但每一位旅客的安全出行,都少不了他们在幕后的默默付出。

【上水工】

股道上“滴水成冰”,他们日行至少2万步

检查好随身携带的设施设备,确认好线路和车次,戴上塑胶手套……14点20分,距离上海开往吉林的Z516次列车开车还有1小时12分,上水工韩虎、刘延品、杨彩宝组成的三人作业小组列队走上了8号股道,在停好不久的列车旁开始工作。

“我们给水作业时三人一组,一人负责插水管、一人负责拔水管、一人负责安全防护,要同进同出,岗位互控。”韩虎是90后,做上水工已经有5年,说起上水工的工作,他坦言最受考验的就是夏天和冬天,“夏天高温外加列车空调吹出来的热风,股道上就像蒸桑拿,冬天低温外加穿堂风,风吹在脸上像刀子。”

上水工的工作看似只是把管子插进列车的注水口,但其实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手上、脚上都要用足劲,“衣服穿得太厚重的话干活不方便。”韩虎说。在做好防护措施后,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也跟随韩虎他们走上股道,只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上水井,由于气温太低,为了避免水管结冰,上水井的水管都采用了小流水,而水流下来后,不少上水井的周边都结了冰。

“冬天气温低容易结冰,所以与夏天相比,我们要提早10分钟上道做准备工作,一旦发现水管冻住了要及时处置。”韩虎从上水井上拉过一根水管,插进了旁边Z516次列车的一个上水口。记者也试着去拉扯那段长长的皮管子,发现要拉着管子前行并不容易,湿漉漉的管子又冷又滑,而且地面也不平整,拉起来很费力。

“管子里有水,地上又有摩擦,拉的时候力气小了可拉不动。”韩虎介绍说,整个股道上有21个上水井,他们要从第一节车厢开始,一路走一路把各个上水井的皮管子插进列车的注水口,等水加满后,再折回来拔掉皮管子,长达750米的股道上,他们每保障一趟车步行的距离就要超过1公里。“一趟车全部加满水差不多25分钟,我一个班差不多要为二十五六趟车加水,走路至少2万步起步,3万步也很常见。”

“上海站现在每天有134趟列车,其中白天有99趟,晚上有35趟。”上海站上水工班工班长童军介绍说,对于上水工来说,冬天工作的挑战更大,“这个岗位最难熬的就是夏天和冬天,尤其是冬天,因为加水的时候水难免要溅到身上,而来回穿行工作身上还会出汗,外面冷水,里面汗水,简直是冰火两重天。”童军说,尽管严寒天气里上水工的工作很辛苦,但想到旅客在列车上能喝上热水,就觉得辛苦是有意义的。

【调车员】

站在“龙头”上吹冷风,他们每天“押送”列车

15点27分,在距离上海站近一公里的客技站,一个调车车头缓缓驶来,尽管头戴雷锋帽、身穿几层衣服,但站在车头上的盛旭枫还是被冻得脸和鼻子都有些红。

盛旭枫是上海站的调车长,在调车员的岗位上已经坚守了近20年。说起调车员这个岗位,很多旅客都很陌生,盛旭枫也坦言,像售票员、客运员、列车员这些经常与旅客“面对面”打交道的岗位,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调车员算是有些‘神秘’的工种,很多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

“通俗一点来说,调车员就是在车站和车库之间负责‘押送’列车。”上海站调车指导郭捷介绍说,上海站每天有100多趟列车到发,有些列车到达后,折返的车次要几个小时后才从上海站开出,这期间若是列车一直停靠在站台,其他列车就没法进站,因此为了提高站台的利用率,等候时间超过4小时的列车都要先拉到车库,待相应的检修、保养和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再根据列车时刻提前拉回站台等待旅客上车,而调车员,就是负责“押送”列车在车站和车库之间往来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作为用于暂时存放列车的“车库”,客技站距离上海站站台的直线距离有近1公里。调车作业时,调车员按照作业计划,利用调车机车(业内俗称“龙头”)将列车从车站拉到车库或从车库拉回车站。

“连接、连接……”在提示声中,刚刚驶来的调车机车的挂钩与停在车库的Z40列车的挂钩连接了起来,随后,盛旭枫按照流程将调车机车和列车的制动软管相连接。“这几天一下子冷下来了,风吹在身上刺骨,我把单位发的防护衣物全穿上了。”盛旭枫说,调车员是一个全露天作业的岗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风吹雨淋都是常事,“我经常跟家里人开玩笑说,即便是下刀子我们也要站在‘龙头’上工作。”

采访时,列车间的穿堂风一阵一阵吹过,人说话时甚至能明显看到白汽,“‘龙头’上的扶手都是铁的,严寒天气里握上去都是刺骨的。”盛旭枫说,即便戴着线手套,因为长时间在户外,手也经常是冻僵的。他表示,调一趟车要4个人同时上阵,每人各有分工,“调车过程中还要爬高钻低,非常耗体力,所以调车员基本都是青壮年,身体素质都是很好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