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制作硬核震撼!上海制作版《大彗星》开启预演迎新年
2023-12-2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2月29日晚,“托尼奖”获奖作品、百老汇沉浸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简称《大彗星》)全新制作版在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大剧场开启预演,初现真容。演出后,现场观众受邀前往剧场前厅,在复古舞会中与剧组成员共度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音乐剧《大彗星》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讲述了天真烂漫的少女娜塔莎陷入和“花花公子”阿纳托尔的爱情幻想中,而对人生失去期待的中年醉汉皮埃尔在“挽救”娜塔莎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的人生重新找到了方向。本次全新制作版本由上海大剧院、长扬文化、西岸大剧院出品,上海大剧院创制中心、西岸大剧院、昱华文化联合制作,集结国际化团队与海内外实力音乐剧演员,将1812年的莫斯科冬季搬到了200年后的上海,带领观众们开启了一场爱与信仰的追寻之旅。

《大彗星》能够在百老汇一炮而红,除了因为它那些感染力十足的歌曲、动人的救赎故事,还因为它出色的创新能力、沉浸式的舞台效果。此次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抢先亮相的全新制作版本,舞美、灯光、音响、服装相较于百老汇版本,又有大幅提升,科技和审美高度融合,成为一大亮点。

    创意与审美和谐统一    

灯光亮起,火树银花的星环舞台点亮1812年的宫廷舞会,大幕徐徐拉开,独特的沉浸式舞台让人眼前一亮。《大彗星》的初始创意,就来自编剧和词曲作者戴夫在俄罗斯采风时涌现灵感的小酒馆。所以,无论是外百老汇版本还是后来的百老汇版本,它的舞台都是餐馆式布置。但此次上海版本的舞台制作,曾设计了韩文版《大彗星》的韩国“国宝级”舞台设计师吴弼泳却另辟蹊径,从彗星轨道中寻找灵感——整个舞台从上到下,由一个又一个红色的圆圈所组成,观众按照剧中四大家族分坐在四个圆中,簇拥着主舞台的两个圆,观众像身处宇宙之中,演员游走在一个又一个轨道上,犹如星际穿越。

“此前版本的《大彗星》,视觉语言是作为人类关系中的一部分来探讨的,但这次我想以不同的方式来设计,所以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元素;至于主色调依然是红色,是因为我从未想过要改变它,设计的时候脑海中出现的想象画面,是彗星燃烧时刻的红色。”吴弼泳说。

为了支撑他的“彗星宇宙”,舞美的所有悬挂部分都不使用剧院原有自动化设备,而是重新整体安装了66个数控葫芦和百米母架结构,以满足舞美装饰和硬件部分15吨的总重量需求,这其中,空中悬挂的5个圆形装饰就重达12吨,此外还有2吨的硬件设备和1吨的水晶吊灯。

有意思的是,吴弼泳在这个内部世界之外,还设计了一个外部世界,以呼应唱词中所描述的“外部世界正经历着战争和寒意”——红色窗帘之外,几棵大树矗立在雪地上,通过灯光效果,跟温暖而奢华的内部世界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也让《战争与和平》的背景有了巧妙的体现,实现了创意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对应耀眼的舞台,《大彗星》的服装和道具同样值得关注。时装化的戏服有近200套,女主角娜塔莎一人便有6套,甚至每位群演也都有3套不同风格的戏服,5名妆发师马不停蹄工作总计近10小时才能完成妆发造型;道具则包括了200余张凳子、500余册书籍、800余封书信、1架定制钢琴,此外还有羽毛笔、火柴盒、镇纸、道具木箱、蜡烛、茶具、酒瓶等道具2000余件,需要用近30辆货车运送装台。

    新技术助力表达情感内核    

夺目的舞台,离不开高科技的助力。全新制作版本的《大彗星》,灯光音响全部用上了追踪技术,“灯光除了烘托气氛,还能叙事讲故事。”灯光设计李博文和张菡说。

全新的舞台,相比于百老汇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空间增大,李博文说,灯光需要对应舞美、对应人物,还需要处理一些特殊效果和氛围,数量上自然而然激增。据悉,这次的《大彗星》使用了将近80台全新的切割灯具设备,以及目前国内新推出的4台追光云台设备和近100台进口摇头染色大功率灯具。

“工作量比百老汇大太多了,作为一部sung-through(一唱到底)音乐剧,全场灯光的CUE点接近600个!”作为知名的灯光设计,李博文此前的经历是“做到500个CUE点的音乐剧都很少”。

灯光并不仅仅是照明和烘托气氛,还要表达演员的内在情绪。张菡举了女主角娜塔莎唱名唱段《别无他人No One Else》的例子:“首先我们先会给一个整体的氛围,这首歌是一种比较暗,但是比较浪漫的基调;随后演员开始不停地变换舞台位置,她在不同舞台区域出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灯光把观众的视线聚焦到那一部分;这首音乐还有很多情绪上的起伏,这个时候我们也要有一些高光的部分要把这个音乐情绪给烘托上去。一首歌下来,我们的灯光就有无数种变化。”

音响同样如此。除了65个悬挂音响点位布满舞台前后左右,此次上海版本更是用上了10套TiMax声音跟踪系统。音响设计尼克·库尔忒斯和布瑞登·阿尼斯表示,在同一个空间中,如何平衡家族席中的观众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和台上演员返听的需要,是技术上的一大难点。利用声音跟踪系统,“我们可以精确地改变声源,让观众相信声源来自演员或乐队所在的地方,以便自己有被演员们包围着的沉浸感,对于坐在家族座位的观众来说,这是绝佳的体验。”同样,对于处于彗星席中的观众,音响的精妙设计也拉近了他们与舞台之间的距离。

正是这些勇于创新的国际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赋予了《大彗星》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力用舞台高科技,克服技术难点,还原出作品的本质,我们的美妙合作,也期待让观众能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接近,这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目标。”他们说。

    沉浸式“家族席”打造独特观演体验    

音乐剧《大彗星》的舞台以“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特色,使其被《纽约时报》盛赞为“百老汇自《汉密尔顿》之后最具创新性的新音乐剧。”在本次全新制作版中,原版最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留。剧场前7排的座位被拆除,打破了镜框式舞台的局限,四大家族坐席“复苏的花神”“花天酒地的库拉金”“一派胡言的老钱”“1812年的i人”与舞台融为一体。

本次预演中,为了使家族席中的观众获得独特的观演体验,四大家族席设置了专属管家对观众进行引导,使观众从入场起就走进贵族舞会的氛围。一臂之遥的舞台、环绕身边的演员、近在咫尺的乐手,服务周到的管家或是送上舞台面具,或是斟上一杯产自美国纳帕谷的le pich璞鹰加州桃红葡萄酒,浓郁饱满的酒体透露出华贵精致的气质,雍容中不失灵动,艺术下彰显优雅,使观众在观演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观众同样也是《大彗星》舞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剧情的发展,舞台上的场景不断发生着变化,观众时而成为酒吧的顾客,转瞬又成为了一场决斗的见证者,又或许成为了舞会的嘉宾……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也随之变换,或是斟上一杯美酒,或是邀请观众起身参加舞会……这样多变而新颖的观演关系,也使该剧每一次的呈现充满了由未知带来的惊喜。

当晚,除精彩演出以外,《大彗星》剧组更是在剧院前厅举办了一场复古舞会,与到场观众共同享受这一神奇的夜晚。舞会上,主创团队携众演员现身,热情与观众交流,认真倾听他们对音乐剧《大彗星》的感受与反馈。

音乐剧《大彗星》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的预演将持续到2024年1月1日,并在12月31日演出结束后再次举行盛大的舞会,在《大彗星》电音感十足的舞段中,迎接2024年的到来。2024年1月13日至3月3日,音乐剧《大彗星》将在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大剧院正式开启亚洲首演,遥远的莫斯科冬季中对生活的热望、对爱与信仰的追寻,将随着《战争与和平》烽火中的离合徐徐展开,在辞旧迎新之际,带来冬日的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