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新年大会含“科”量极高,上海科技馆开启科学新视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过去一年科创教育有哪些新的成果?未来又将以什么样的标尺开启科创教育新的图景……新的一年来临,“科学新年大会”科创校长空间站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启。这一由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Bilibili联合主办的“科学新年大会”,含“科”量极高。
高品质分享 院士专家碰撞火花
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徐星,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研究员、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等一线科学家、资深人文教育家分享科技与人文的跨界交流。
樊春海院士以“书写DNA”为主题,详细介绍了DNA的发现、结构以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徐星院士则以“恐龙真有那么大吗?”为主题,继续为自然博物馆的恐龙“铁粉”们科普恐龙的体型、生活习性以及其灭绝的原因。贾阳研究员从宇宙演化的角度分享了关于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宇宙的奥秘,引导观众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冯建峰院长聚焦生物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探讨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智能科技的发展趋势,引发观众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科学与人文也在活动中交汇。葛剑雄教授则从科学、人文与跨界融合的角度,强调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倡导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尹后庆会长以“学习——面向更好的未来”为主题,分享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和展望,他认为未来的教育需要注重创新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遇见院士·2023年最后一个下午”的跨年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被邀请带来主旨演讲,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现场连线送上活动的祝福与寄语。活动特设“当校长遇见院士”环节,上海市特级校长、金山区领军校长陈辉忠,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中方校长刘炜,和徐星院士,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一起,围绕“科学的尺度与学习的进化”这一深具意义的主题,就科学的发展历程、当今的科技前沿,以及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演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多元素融合 科学艺术完美交织
前沿科技成果的传播离不开优质的内容,也需要创新的传播形式与载体。活动开场就在小提琴与钢琴合奏“心宇—触摸未来”中拉开序幕,悠扬的小提琴声与钢琴声在上万亿年的古生物标本中穿梭,也仿佛带观众穿越生命的时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凡一以一首《桑塔露琪亚》将大家带回现实空间,在旋律中深刻感受科技之美。
首届“健康脱口秀”冠军、长征医院颈椎外科副主任曹鹏为大家带来题为“腰疼要睡硬板床”的脱口秀,他从自博馆古生物的骨骼引申到人类骨骼,以诙谐幽默的形式帮助人们更好了解自身构造,养成良好的保护习惯。同样金句频出的还有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黄翔,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妙语连珠,解读了脑部活动与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带领大家现场开启一段健康知识的“脑洞”之旅。
北京交通大学的陈征副教授则与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带来了一场极具视觉冲击的实验秀。气球、可乐罐也可以玩出精彩实验,万物皆可研究。神奇的科学实验让公众感悟科学不止“高大上”,更有可爱有趣的一面,通过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B站UP主黑人黑科技也受邀来到活动现场,作为一位DIY制作达人为大家现场展示自己制作的桌面萌宠“四足机器人”,充分展现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作为“科创校长空间站”的常设环节,“科创集市”这次继续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bilibili、九思科技、达尔文科学中心、波克城市、中国联通、保隆科技6家机构向公众展示各自领域前沿科技成果,互动教育、动物标本、图文展板等多种生动形象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博物馆内的诸多观众驻足互动。
活动现场,“科创校长空间站”回顾了2023年上海科创教育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发布了“年度科技关键词”和“100个儿童科学梦想”征集。这些关键词和梦想代表了科学家们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也展现了科学的力量和魅力。
据介绍,2023年“科创校长空间站”已成功登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上海展览中心、徐家汇书院、晶城中学等地,举办活动9场,邀请包括诺奖得主、中科院院士、教育家、人文艺术家等34位嘉宾,联动全市16个区教育局及教育主管部门,吸引全市中小学、科创企业、社会机构等不同主体参与其中,共同探讨科创教育的创新与未来。2024年,“科创校长空间站”将继续发挥好科普场馆的平台纽带功能,更好地联动学校和场馆,为青少年提供更优质的科创资源,一同起航2024新征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