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带火了“批注本”,读懂作者谁说了算?
2024-01-04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电视剧《繁花》火了之后,那本一上市就饱受争议的《繁花:批注本》又吸睛无数。在很多北方读者看来,“批注本”显然有助于他们读懂这部沪语小说,但是有关“批注不准确”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小说的批注本究竟应该由谁说了算?这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

  看不懂《繁花》?“批注本”横空出世  

电视剧《繁花》之火,还是主要火在上海,因为从小说到电视剧《繁花》都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似乎只有上海读者才能领略其中的风情和奥妙。但是很多外地读者,尤其是一些北方读者也很想读懂《繁花》,这个时候《繁花:批注本》便帮了他们大忙。

记者了解到,这部由作家兼美食家沈宏非写的《繁花:批注本》这两天很热,其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繁花》小说本身。沈宏非的批注也确实是事无巨细,颇有意味。比如金宇澄原著写道“从今以后,大家拗断”,沈宏非的批注是“上海话‘绝交’,网络语言‘拉黑’。‘大家’包括在场的所有人,听者有份。”原著“陶陶说,长远不见,进来吃杯茶”,沈宏非批注道“旧上海话所谓‘茶’,一般指凉白开,放了茶叶叫‘茶叶茶’,有茶无茶,外省读者,不可不查。”

有的批注也尽显沈宏非身为美食家的风范。原著一句“沪生说,陶陶卖大闸蟹了”,沈宏非的批注就有一大段“蟹者,味至甘,性至寒,倏忽一秋,盛极而衰。开头第一句说蟹,秋气侧漏,败局底定。”金宇澄只说了一处“双林古镇”,沈宏非便批注道“湖州境内,属南浔辖区,书法家费心我老家,红烧羊肉好吃。”

虽然《繁花》并不是完全的沪语小说,但其中确实用到了大量的沪语,至于小说里写到的当是上海人的生活场景、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那更是比比皆是。这也难怪电视剧《繁花》火了之后,《繁花:批注本》在网上也人气爆棚。

  争议不少,批注是“贴金还是贴皮”  

中国人给小说写批注的传统几百年前就有,明末清初有一个评论家叫金圣叹的,在写批注方面就很有名,他的《水浒传》评点、《西厢记》评点本身就是经典。当然,读者最熟知应该还是《红楼梦》的脂砚斋批注本。据考证,这个“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挚友,所以其点评比较准确,说了很多作者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对于解读《红楼梦》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近年小说销量下滑,原著都卖不动了,“批注本”自然销声匿迹。所以《繁花:批注本》的出现会让人眼睛一亮。不过,虽然评点得详细而耐看,但是沈宏非的一些批注也引起了争议。比如原著“四个人,准定一道吃夜饭,再去逛南京路”,批注是“约逛南京路,郊县人身份暴露”,这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反感。甚至有人对批注并不看好,认为批准拉低了《繁花》原著的阅读感受,“贴金”不成,反而成了“贴皮”。

那么,小说的批注究竟应该是谁说了算?资深出版人李德明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因为批注者显然没法说了算,他也不过是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原作者其实也说了不算,因为作品发表之后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而是任人评说。并且对一部小说的任何点评,都会引发反对意见。所以给小说写批注是一件很“冒险”的事。

对此,沈宏非本人表示,过去的批注本,都是后人给已故作家来写,但是金宇澄还健在,他要当着作者的面“活批”,是需要勇气的。“面对一部在体例、文字和美学上熟透于当代汉语长篇小说之林的《繁花》,批注者的人设,只是一名插画人,一介起哄者,接下茬的,勉强归类,大概属于被李渔定性为‘填词末技’之‘插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