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金山老县城,朱泾镇筑就小镇百姓“幸福巢”
2024-01-0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通讯员 殷洁如

朱泾镇原是金山老县城所在地,老城固有的“破、挤、堵”等问题显著,建筑老化、配套缺失、人口密度高,“危旧房”“城中村”等成为制约社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改善和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统筹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朱泾镇推进“两旧一村”改造工作,坚持“留改拆”并举,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城镇功能品质、改善城乡住房条件,筑就小镇百姓的“幸福巢”。

  老旧小区改造,给居民“点单”权限  

平整宽敞的柏油路面、整齐的停车区域、新建的休闲凉亭……近日,位于朱泾镇南圩居民区的南圩花苑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这得益于朱泾镇新一轮旧房修缮改造工程的推进。

“以前这路破损得厉害,台风来的时候,坑洼处常常积水,进出很不方便。”年过七旬的赵阿姨在小区居住了30多年,见证了前后变化,“现在好了,不仅帮我们刷墙、修路,还翻新了非机动车车棚,公共晾晒区也方便我们晒被子!”

南圩花苑建于上世纪90年代,现有居民380户,约1360人,随着时间推移,小区房屋陆续出现了漏水、墙面开裂等房屋老化问题。事实上,在朱泾,像南圩花苑一样的老旧小区有许多。近几年,该镇通过平改坡改造、外立面修缮及粉刷、二次供水改造、雨污混接改造等工作,旧房修缮带来的居住条件改善让居民们的幸福感日益提升。

南圩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伟萍介绍:“这次除了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外,我们还结合居民需求,新增1座凉亭、6个休闲座椅和1条健身步道。”

旧房修缮是一项综合、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改造的每一户家庭,围绕“改造为民”这条主线,朱泾镇镇城建中心在旧房修缮中,除“常规动作”之外,还在合理范围内给居民“点单”的权限,植入了许多“微更新”项目,于是,小区车位不足、电瓶车充电不便、公共道路狭窄等“短板”问题都在旧房修缮的过程中得到了妥善解决。

据统计,去年以来,朱泾镇完成修缮面积30.8万平方米,实现全镇住宅小区26个地下车库移动网络信号全覆盖,新增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9台,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40组、提供充电位400个。

  从城中村搬入“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过几年我们就可以搬进新家了,新房就建在体育馆附近,位置很灵。”说起对新房的憧憬,朱泾镇民主村村民王老伯难掩喜悦之情。民主村涵盖部分城中村地块,曾经该区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几年,随着朱泾南部区域的快速发展,镇区扩容,基础设施提升,周边配套逐渐好了起来。而处于城镇边缘的城中村既制约着城镇的更新,也存在不稳定因素。

朱泾镇动迁办副主任杨杰表示,B02城中村改造项目位于落照湾单元东侧,落照湾地区作为全市首批环境综合整治地区,未来将稳步推进高端化、品质化、生态化、一体化项目开发,而城中村地带已明显滞后于发展形势,影响了城市形象面貌,改造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改造项目实施前,B02城中村区域主要以农民自建房为主。部分房屋因建设年代久远,质量较差,还有些房屋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建造,存在墙体开裂、钢筋裸露等问题,有较大安全隐患。同时,该区域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严重倒挂,城市管理也面临很大压力。“我家的老房子,墙皮一块块掉落,每到阴雨天还会渗水。走出家门,道路也非常狭窄,小路上车都开不进。”王老伯告诉记者,“城中村改造终于让全家盼来了新房,还实现了原址安置的愿望。”

从王老伯眺望的方向看去,城中村的崭新生活将要展开,周边人民医院、金山体育馆、学校、商超配套齐全,不远处是刚启用的紫金生态园,“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越来越完善。

对于2024年“两旧一改”的新规划,朱泾镇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吕明表示,除了继续做好旧房改造、雨污混接改造、美丽家园建设等各项住房民生工作,朱泾镇将把重点放在不成套改造、小梁薄板房改造以及旧区改造上,以精细化改造持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通讯员 殷洁如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