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刑侦支队探长徐博:追凶者也,初心使然
2024-01-07 生活

徐博。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一套有汗味的外卖服,一个常年备好的行李箱,换装是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刑侦支队90后探长徐博在侦查时的常态。徐博的侦查之路时而在崎岖泥泞的山间野路,时而在案件线索缺失的老旧小区,时而在海量视频的办公室。任何细微的迹象都会被徐博的“鹰眼”捕捉,成为破案的关键。“刑侦民警宛如把尖刀,时刻准备着,要有应对突发情况和恶性事件的能力。”徐博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险路与凶徒  

肾上腺素“飙”起来

侦查追捕需要与嫌疑人斗智斗勇,为获取嫌疑人犯罪证据,徐博常备几套有些汗味的外卖服,潜伏侦查时特意不洗头。这些看似不修边幅的乔装打扮,只为了快一点抓住嫌疑人,采集到相关证据。

在侦查途中,徐博走过山中泥泞野路,也遇到过泥石流。一次,正值8月,徐博和同事去某山区抓捕嫌疑人,当地湿热多雨。嫌疑人的家在山一侧的半山腰,想要潜入嫌疑人家中,徐博和同事只能冒着雨,先从山脚走到山顶,随后从山顶下山,再爬到半山腰。下山的野路颇为险峻,这条路在深沟边,脚下是落叶,下脚之前,徐博先扶着山上的树,摸索确认树叶下的路是不是实心的,避免踩空。随后,踩着泥泞湿滑的野路,用手掌和双脚爬山。途中,徐博和同事还猝不及防地与山蛇四目相对,所幸山蛇并没有发起攻击。一行人爬山潜伏,最终到嫌疑人家中,搜查到关键物证。

抓捕之路,不仅有险路,更会面临持刀逃跑的嫌疑人。一次在贵州超大型小区,经过彻夜蹲守,早上7:30左右,2名犯罪嫌疑人相继出现。然而,1名嫌疑人有所警觉,突然持械向民警挥舞,并横穿8车道马路飞奔逃离。此时,徐博没有犹豫,逼停数辆车后紧跟其后,追逐2公里后,恰逢嫌疑人附近有几个当地巡逻民警,徐博便大声呼叫求助。最终,徐博和当地民警成功控制住犯罪嫌疑人。当问及面对风险是否有过担心时,徐博告诉记者,“我一门心思都在嫌疑人身上,肾上腺素上来,全身都充满力量。”

工作中的徐博。

  消失的嫌疑人  

点了一根烟,抬了一下手

人们常说,刑警有异于常人的直觉,而这正是与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细致的现场侦查息息相关。办案要有韧劲和坚持,才可能揭开真相。从警第四年时,徐博参与了一起重大案件的侦办,他第一时间主动和值班同事来到现场,调阅公共视频开展追踪。徐博看到嫌疑人先坐上出租车,凶器随意地扔在马路边的垃圾桶内,然后嫌疑人在一个多路口的商业路段下车。此时,线索中断,嫌疑人似乎消失在画面中。

“嫌疑人究竟去哪了?”徐博皱着眉,思考着这个问题,并反复查看和分析嫌疑人出现的最后一个画面及其余画面。“我看到公交车站隐隐约约有个白点,有个抬手的动作,很可能是在抽烟。”此时,徐博联想到嫌疑人在上一个路口,点了一根香烟。于是,他把这个信息汇报给领导,并将自己的合理推论,和此前嫌疑人动线走向进行汇报,经讨论,决定增派民警去寻找。

然而,新的插曲再次发生。当增派民警去公交站点寻找嫌疑人时,却未能发现嫌疑人搭乘的那条线路的公交车。追踪再次陷入了谜团。“我再次确认视频,确定判断无误。过了一段时间,增派民警发现了那路公交车。原来当时因为新增站点,公交站牌还未更新。”正因为第一时间发现这个关键线索,徐博通过扎实的刑侦业务能力和胆大心细的推理分析,为案件8小时后告破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案”不小办  

回望初心,守一方安宁

采访中,徐博分享了侦查中的一件趣事,“在一个临河小区侦查盗窃案时,为了侦查痕迹,我穿着便衣翻墙模拟现场,还被居民误以为是嫌疑人。”因为小区临近河边,徐博根据小区位置,怀疑嫌疑人并没有从小区大门走,而是翻墙而逃。“嫌疑人到这里会怎么走?”每次到盗窃现场,徐博都会把自己代入,弯下腰,蹲下身,仔细查看辨别颜色不同的树叶。这属于痕迹的一种,所谓痕迹,就是脚踩过后,在叶子或者墙面留下擦碰或者划痕。

一次在抓捕入室盗窃案团伙时,徐博居然在小区内与嫌疑人打了个照面。“不好,他们要溜!”思及此,为避免惊动对方,徐博强装镇定用小区的户外健身设施做引体向上,等对方拐弯离开视线后,他一面包抄小路跟上,一面通知小区内外的同事,终于在嫌疑人准备搭乘出租车时将其一网打尽。

随着上海整体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徐博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小案小乱”,比如盗窃电瓶车、热水器等案件。这类案件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并不比大案要案少,但徐博认为,这些案件的破获不仅能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而且对不法分子起到震慑作用,侧面起到降低警情、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

守护人民群众平安,这正是徐博从警的初心。“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奶奶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一直言传身教要我做个善良有正义感的人。于是,我梦想成为一名警察,高中毕业后我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徐博介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是个综合学科,偏向实验方向,注重证据采集。毕业后,正值刑侦侦查员变革,从重口供到重证据,于是他成为了一名侦查员。

经过8年的摸爬滚打,徐博已经从一个冲锋陷阵的“爆破手”逐渐蜕变成为一名具有全局思维的“指挥官”,可以独立指挥“作战”。身为90后,徐博带徒弟更注重方式方法。“他们都叫我‘博哥’,我觉得大家都是兄弟。我会在实际操作中讲述方法,让徒弟跟着我做,哪怕批评也是用交流的方式指出问题。我们要发挥专业技能侦查抓捕,将对群众的心理不安影响降到最低,守城护家铸平安。”

青年报记者 陈泳均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