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题|《繁花》引发沪语热,如何让这座城市的青少年说好上海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电视剧《繁花》引发的沪语热正在持续发酵。沪语研究者普遍认为,剧中一众上海籍演员的沪语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他们说着上海话来演戏,勇气可嘉,对于沪语的传承与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沪语的传承问题已经引起重视,但是沪语式微的势头并没有遏制,如何让这座城市的青少年敢说上海话,并且还能说好上海话,这仍是一个待解的命题。
马伊琍沪语算标准,其他演员普遍方言“书面化”
《繁花》沪语版众演员的上海话水平到底如何,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在很多人为沪语版电视剧感到新鲜不已的时候,也有不少上海人认为剧中的沪语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上海知名作家、沪语研究专家何振华最近也一直在追《繁花》。他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剧中几个演员还是马伊琍的上海话讲得相对标准。当然,这只是“相对”,有一些咬字发音还是值得商榷的。
“爷叔”游本昌和“宝总”胡歌的上海话当然也是很有味道的。但是在何振华看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说上海话过于书面化了。“这与他们平时演戏拍戏大多在普通话环境里有很大关系。”所谓“书面化”,就是说沪语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游本昌老爷子用沪语说“时间”,就真的是“时间”,其实沪语应是“辰光”。他们用沪语说“白天”,那就是真的是“白天”,其实应该是“日里”。
游本昌这个“爷叔”说上海话是有口音的,因为“爷叔”小时候是在外乡度过,说沪语有点口音,反而显得这个人很真实。
倒是唐嫣演的“汪小姐”,何振华认为沪语水准是较为平平的了。很多咬字发音是不标准的,如若语速快起来,那简直就连他这个老上海人也听不清楚。
但不管怎么样,在何振华看来,几个上海籍演员用上海话来演一部电视剧,这本身就很有勇气。近些年人们一直在说沪语式微,在这个当口推出沪语版《繁花》,对于推动沪语的普及和发展意义重大。
再拍沪语影视剧,青年演员演得了吗?
还说游本昌老先生。游本昌生于江苏泰兴市,青年时期考到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游本昌那一口沪语应该就是到了上海之后学会的。何振华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沪语的影响力很大,很多人到了上海,就很想融入这座城市,学沪语是必修课。
1977年出生的马伊琍,从小生活在浓郁的沪语世界里,所以她的上海话最标准。1982年出生的胡歌和1983年出生的唐嫣都是纯正的80后上海小孩,应该是经历过在学校里必须说普通话的时代,所以他们的上海话应该是长大成人之后重新学习的,也就难免有生硬之感。“不过像胡歌和唐嫣这个年纪的演员,他们的父母一定是说上海话的,从小耳濡目染,上海话的基础是有的。”何振华说。
有一个现象是,现在能够演沪语影视剧的演员清一色85前。去年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的主演们徐峥生于1972年,吴越和徐峥同龄。周野芒是老大哥,他是1956年生人。也就是说,敢在影视剧里秀秀上海话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上海演员。人们不禁要问,再拍沪语电视剧,90后演员演得了吗?
多半是无人能演的,这就是上海演员的一个困境。当然,对语言十分敏感的演员尚且如此,90后00后的普通青年上海市民现在能说好上海话的更是寥寥无几的。沪语的传承与发展正在经历困难的时刻。
方言是城市的灵魂,沪语传承迫在眉睫
为什么要传承沪语?对于这个问题,著名语言学家、吴语研究专家钱乃荣说得很清楚。他对记者说,胡适曾有名言“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上海话最能体现这座城市的灵魂。“上海话在上海城区的高速发展,融合了古代形式、近代形式、现代形式,农业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各种词语,上海日新月异、海纳百川,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好词语,同时浓缩和积累在几代人的口语中,这使上海话的日常用语成为一种时代层次十分丰富的语言。”他说。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尽管这些年有所推动,但沪语式微的势头并没有遏制。何振华告诉记者,“语言是有温度,也是有识别度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在魔都的人们忽然发现,许许多多的孩子已经讲不准、说不好那口糯软悦耳的上海话了。各地方言,传承了当地文化,无疑是人文载体。一座有着丰厚历史人文传统的大城市,如果泯灭了属于它的方言,无异于抽取了重要的血肉甚至灵魂。”
何振华表示,2021年上海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保护好吴侬软语的本土方言”。这一点就为沪语传承、普及和推广提供了依据。下面就是该怎么施行贯彻的问题。这一次沪语版《繁花》无疑为沪语普及提供了一个范例,让人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方言原来也这么美。
市民周小姐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很多90后一样,她的上海话也是工作之后重新学习的。她告诉记者,她虽然很想讲上海话,但是工作和生活缺少说沪语的氛围,甚至几个上海人聚在一起,也习惯于说普通话。“《繁花》沪语版播出后,这几天很多人好像心里都起了波澜,开始讨论上海话的话题了。其实方言的氛围就是需要这样慢慢培养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