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习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海派面塑成为这所学校学生“看家”本领
2024-01-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在小小的面团上点、切、刻、划、塑……在上海市北郊学校的课堂上,这样聚精会神练习“海派面塑”非遗技艺的场景对学生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北郊学校不但为学生们打造了“沉浸式”育人环境,还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创新“科技感”学习体验,逐渐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办学特色。

北郊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07年开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多年来,学校秉持着“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和“静思、能群”的校训,将海派面塑课程作为育人载体,以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与时俱进开展“中华传统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

学校教师陈凯峰是国家级非遗海派面塑第三代传承人,主导实施了海派面塑校本课程教学。从1-3年级“基础学习”,到4-6年级“模仿学习”,再到7-9年级“创造发展”,递进式覆盖了100%在校学生。“海派面塑”社团则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开设“创新设计制作”探究课程,并建立了《学生海派面塑特长生评价方案》。

非遗教育不只停留在课堂上,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无边界”的非遗学习场域,北郊学校新建了140平方米的“非遗文化体验馆”,以及非遗文化墙、非遗长廊和非遗沉浸式“静思园”等非遗活动场景,学生可以在其中尽情体验海派面塑、剪纸、绒绣、灯彩、蜡染、中国结等非遗项目,一起玩猜灯谜增长非遗文化知识,还可以参加一场“我们的美好生活”十二时辰沉浸式游园会。

“非遗文化的传承,最难、最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在陈凯峰看来,只有学生们都有兴趣了,非遗文化才能真正被延续传承。

小学部学生李嘉琪参加了学校多项非遗活动,每一件作品都诠释了她对生活的赞美与热爱,也激发出她更多的艺术追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李嘉琪愈发热爱国风舞、国风造型等,先后参加海外桃李杯、舞林盟主等多项比赛并获得殊荣,还登上了上海时装周等校外大舞台。初中部的蔡仲煜同学则在创新大赛中制作了京剧面人花车和“不忘初心”建党100周年红船模型。“面塑过程非常严谨,小到一根发丝、一个衣服上的图案,都要精益求精,完成一幅作品甚至需要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蔡仲煜说,在学习面塑技艺的过程中,自己不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还养成了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