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海|“繁花”里商战不过瘾?来“中国第一个商会”重温那段历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每次来到这里,耳边响起的都是《繁花》里的经典BGM。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繁花》以上海为背景,通过人物故事展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商业发展与历史变迁。繁花中流光溢彩的商业传奇,更是一座城市百年沉淀的人文记忆。你知道“中国第一个商会”如今在哪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年建筑,看看曾经的它,如何编织起上海的近代商业。
第一个商务公断处、第一份商法草案、第一家商品陈列所、第一家商业图书馆……位于北苏州路470号的上海总商会曾先后创造了诸多第一,它虽名为“上海”,实则包容全国,突破了中国传统商会“以敦乡谊,以辑同帮”的局限。
上海总商会的前身是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于1902年由商约大臣盛宣怀成立,坐落于原天后宫和清政府外交官邸的旧址上。寻得原清朝出使大臣行辕所在,临近天后宫的一块地皮,以为总商会兴建办公、集会大楼,任命通和洋行为其设计师。通和洋行是开埠以后沪上最早的设计单位之一,代表作有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永年人寿保险公司、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等。
资料显示,上海总商会于1912年破土动工,1916年落成。总商会大楼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西式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楼房,由当时沪上著名的建筑事务所通和洋行设计。位于二层的大议事厅是整幢建筑的核心,其因上方无梁故而俗称为“无梁厅”,可同时容纳800余人参加会议,是当时上海较有规模的议事厅之一。也因此,总商会新大楼当时的正式名称是“议事厅大楼”。
在当时,设计师考虑的是商会注重实用和讲究气派的双重特性。总商会大楼整体建造历时三年,古典主义风格的外立面下横三段式划分清晰,整体感觉古朴典雅气派非凡。门楼上部是镌刻着花草图案的方柱和圆窗,中间半圆形的砌石拱券,石刻雕饰丰富。
在商会的会议室、宴会厅和走廊中,似乎还能听到商人们的交谈声、笑声和辩论声,仿佛《繁花》中的情节就在眼前上演。他们在走廊上相遇、交谈,灯光明亮,气氛热烈,仿佛还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香水与烟草味道。
这里曾经是商界精英们交流思想、探讨商机的场所,也是推动上海乃至全国商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除了组织国内商品博览会,上海总商会还连续组织中国展品参展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26年费城世博会,并协助参与了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参展商品有来自江西的陶瓷、福建的黄铜制品和织锦、根雕、白玉雕件、漆雕人物,上海的新奇家具、金属艺术品、古代藏宝柜以及手工织毯,甚至有来自广东的特色美食等,为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总商会改组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1979年,该会会址迁至香港路51号。上海总商会旧址经历过几次变迁,先后用于上海电子管厂、联合灯泡厂、上海市电子元件研究所的生产和研究。1999年,总商会主楼被确定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门楼被确定为上海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14年,上海总商会被确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前后,苏河湾地区的保护与开发启动,上海总商会所在的北苏州路一带也被纳入规划。2011年,上海总商会的修缮保护工作正式启动。为了适应现代需求,修缮中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指标,如提升建筑防火等级、为外墙和门窗加入保温功能、提升了建筑的机电性能等,并通过数字化使各项设施智慧相融,为这座百年老建筑注入现代功能。
201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它成为苏河湾地标性建筑。经历了一百多个年头的风雨沧桑,这里独特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见证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兴盛。这里不仅是上海的商业历史见证,更是金宇澄笔下那个丰富、复杂、多面的上海的缩影。
参观完上海总商会后,还可以沿着苏州河畔逛逛,苏州河畔的美景也是《繁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沿着河边漫步,想象着小说中的人物在这里漫步、交谈,他们的心情、他们的故事都与这条河息息相关。河上的船只悠悠荡荡,河两岸的风光如画,让人沉醉其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