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小虫迷今成昆虫专家,这个公民科学项目在寻找更多的“他”
2024-01-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20年前,还在上小学的周德尧是一名小昆虫爱好者,20年后,这个90后成为了不少“虫迷”口中的“小扁老师”。

在“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中,发现的昆虫需要鉴定,大家都会来找他。这一在去年发动了22.7万人次参与,记录了6000余条昆虫数据的公民科学项目,正在寻找更多的“周德尧”。

  20年前的小学生爱好者如今成专家  

1月13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的“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暨2023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总结分享会上,大城小虫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宋晓彬亮出了一张颇有年代感的照片。那是一张拍摄于约20年前的老照片,拍摄的地点就在如今枫林路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上海昆虫馆门前。

“当时有一个名为中国昆虫爱好者的论坛,算得上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有关昆虫的论坛,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爱好者都会在上面一起去讨论交流一些信息。渐渐地,各地的爱好者不满足于只是线上的交流,开始陆续在线下进行一些小聚会。”回忆起那段“黄金时代”,宋晓彬颇为怀念。

这也是当时上海昆虫爱好者的一次线下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保留下了这张照片。也是在他的提醒下,大家才认出,照片中最右边的唯一一个小孩,正是如今上海昆虫爱好者们都很熟悉的大城小虫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周德尧。

生于1992年的周德尧,当时刚上六年级,20年后,他已经成为上师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硕士,正儿八经地在做着昆虫和植物的科学研究。“小扁老师”、“扁扁老师”、“阿扁老师”,都是昆虫爱好者们对他的称呼。这个“昵称”,正源自于周德尧最初在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上的网名“扁锹甲”,这是一种鞘翅目锹甲科的昆虫,通体黑褐色,很是威风,让小时候就长得壮壮实实的周德尧很是喜爱。

  “忘年交”同好让他更着迷于“玩虫子”  

周德尧对昆虫开始着迷,其实比这张照片的年代更早。“大概1999年的,还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吧。”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住在嘉定,附近有个汇龙潭公园,“环境还比较野”,爷爷经常带着他在公园里溜达,他发现,石头下面各种植物上有好多小虫子,“我就觉得很有趣。”

那时还没有拍照的设备,他就让会画画的爷爷帮他把观察到的虫子都画出来。后来,他又不满足于只是画下来,而是想知道每一种虫都叫什么。2001年的时候,家里买了电脑,有了互联网,周德尧就找到了爱好者们的社区、论坛。就在那时,还是个小朋友的他就和汤亮、宋晓彬认识了。“他们那个时候年纪都比我大,玩虫子也比我早,还认识好多虫子,我觉得他们好强!”周德尧说,也是那个时候,还是小学生的他眼界大为拓宽,也让他对“玩虫子”更加热衷。

周德尧

尽管因为父母的反对,大学本科周德尧学的是机械自动化。但大学4年,他在位于奉贤海湾镇的校区里,发现了更易于观察昆虫的生态环境。也是在本科期间,他坚持做了非常多的昆虫标本。随后,兜兜转转,还是考上了生物学的研究生,可以“光明正大”地与虫为伴。

“研究虫子其实并不都是好玩的。比如我们要对昆虫做解剖,可能只有3毫米,我还剖过1毫米的,手艺必须精细,只能靠一次又一次地练习。”周德尧说。在做昆虫家谱的时候,他负责标本的鉴定,往往鉴定一只虫子要查非常多的文献,有时候看检索表看得眼睛都快瞎了,但他还是很享受。“把我放在一个全是标本的地方,我能呆一天,我觉得很快乐。”他说,因为这是他喜欢做的,他觉得没有道理不一如既往。

  公民科学家项目发动更多年轻人加入  

让周德尧感到高兴的是,如今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加入。其中,有不少像曾经的他一样年轻的面孔。这也是周德尧所在的大城小虫工作室与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共同发起“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所希望看到的。

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副部长、“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活动总策划余一鸣告诉记者,带着“上海有多少昆虫”这样一个科学问题,去年4月至11月,“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吸引了379位公民科学家在“听见万物”数据平台上传昆虫记录数据,共记录6000余条昆虫数据,发布的《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收录3090个物种,成为上海到目前为止最新最全的一个关于本地昆虫的物种名录研究,并被纳入《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

除此之外,63场线下活动发动参与人数超22.7万人次,其中包括自然达人、业余爱好者、亲子家庭、校内学生等群体。去年11-12月在自博馆中打造的“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主题原创展览,参观量超29万人次。

“我们要求观察者是18岁以上成年人,我们发现,在这些公民科学家中,大部分是30-40岁的人群,要么是工作了的年轻人,要么是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们,其中有一些新纪录,就是高中生发现的。”余一鸣说。在当天的活动各种,优秀的昆虫调查团成员代表们也都拿到了一张“公民科学家奖状”,这其中,有咨询公司人才顾问的“虎甲妈妈”,5年观虫史,她有一双发现新品种的“慧眼”。也有从事审计工作的二娃爸,带着女儿成为了识虫能手。

  希望让小池塘汇聚成大湖泊  

曾经的中国昆虫爱好者论坛在宋晓彬看来,正如一个“湖泊”,吸引了爱好者的汇聚,而随着新的互联网交流平台的诞生,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湖泊被分割成了池塘,有分享,交流却少了。而通过公民科学家项目,不仅小池塘开始有了联系的,还有了更多的沟渠、河道的相互连通。“它可能还没有汇聚成一个大的湖,但相信再过几年之后,随着我们慢慢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这可能不是靠一两年的时间,而是要5年10年,甚至几代人。”宋晓彬说。

“我们请了一位华师大的博士作为观察员,对这些公民科学家们尤其是青少年或年轻人进行观察后发现,提交数据越多的参与者,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以及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上,都表现出更强的特征。”余一鸣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昆虫以外的数据。他表示,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自2016年起持续开展的科普品牌项目,未来,“我的自然百宝箱”将继续倡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搭建公民科学项目线上平台,逐步从上海走进长三角地区。

对于科学家来说,公民科学家项目可以大量发起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科学团队,让科学家获得更广的数据量。“20年前我们可能也不会想到,我们的工作爱好者群体能够到达这样的一个规模。”汤亮这样感慨。回忆自身的成长过程,他在小学、中学时期,都很难在身边找到对昆虫这些特别感兴趣的同伴。而在分享会上,他见到的面孔一半是年轻人和青少年。“也许20年后,就是长大了的他们站在这个讲台上面,给其他的爱好者做科普。”这也是汤亮希望看到的未来。

兴趣是能伴随人一辈子的事情,也是可以跨越专业的。汤亮、宋晓彬和周德尧的本科都不是生物学专业,如今都走上了同一条路,正是兴趣使然。“我希望总有一天能把手里的接力棒传承到这些年轻人的手里来,也希望更多青少年能从专业或是爱好的角度继续加入到我们的公民科学家活动中来。”汤亮说。只有通过观察、记录,真正和自然界产生连接,才能真正建立起情感上的关联,最终去为达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真正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