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繁花》过后,如何花开不败?
2024-01-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大热剧《繁花》的热播,让这波热度也蔓延到了两会现场。热度总有散尽时,当满城繁花的盛景不再时,又如何让花开不败?这成为市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思考的问题,从育人到作品创作,他希望能让《繁花》的效应发挥得更深远些。

  育人    要培养痴迷艺术、人格健康的人才  

《繁花》火爆,最能出来说两句的,上戏当仁不让。在这部热播剧中,胡歌、马伊琍、游本昌、郑恺、陈龙、吴越、喻恩泰、谢承颖、沈晓海、杨皓宇、孙强、周瑾等,大批上戏“出品”的演员们奉献了精彩的演出。上戏党委书记谢巍用“繁花盛开,上戏有戏”形容了《繁花》给学校带来的激励。

在《繁花》研讨会上,老教授们说,上戏表演系曾有意识倾向于在当时上海的重点中学去“选材”。比如胡歌,来报考时是好学生,在上戏学习时是好学生,“所以出来后也必然会成为好演员,不仅是演戏,也体现在待人接物上,这就是文化素养所造就的‘底蕴’。”

胡歌进校时,厉震林是学校教务处处长。他记得,当年学校都会去上海当时的重点中学做动员。“《繁花》这批演员,很多都是上海的市重点出来的。胡歌是市二中学的,吴越是七宝中学的,马伊琍是北虹的,郑恺是建平的,整体文化素质都比较好,那时候我们是到中学去动员他们来报考,现在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上海优秀高中的学生来报考上戏。”他说,这两年,上海考生的录取比例不太高,只有15%左右。所以特意加入了只针对上海考生的春招,希望增加上海生源。

去年,上戏对2013年到2017年五届毕业生现状做了调查,数据显示,90%毕业生成为文化艺术类行业工作者,专业匹配度高,20%毕业生成为业界骨干,40%毕业生在上海就业,20%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指标都高于国内一类艺术院校的平均水平。上戏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目标不仅在艺术类高校,更有国内综合性大学中的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都有。

“我们特别需要招收那种对表演‘痴迷’的学生,从小就喜欢艺术的,才能在碰到挫折时也能坚持下去,不是这样‘痴迷’的,对职业的忠诚度就会比较低,可能就会改行,在艺术的道路上就没法走得太远。”厉震林说,有慧根,热爱表演艺术,同时人格健康,是优秀的艺术人才所需要的。这也是他在今年两会上准备提交的一份在中小学完善美育教师配备的建议的原因,希望能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从小挖掘出“痴迷”艺术的有天赋的好苗子,开展常态化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好演员走出来。

  创作    推动带有文化基因的“上海电影学派”发展  

除了育人,《繁花》所带来的连发效应,在厉震林看来,还有对“上海电影学派”重振旗鼓的启示。

“上海电影学派这个名称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封的,是一些欧美学者提出来的。当时他们对于新中国的电影学派就提了两个,一个是延安电影学派,一个就是上海电影学派。”厉震林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学派已经出现,其成就不亚于好莱坞电影,对此国际上也无歧义。

“它的特点,基本取材都是家庭伦理,切入角度较小,都是一般市井市民的故事。同时风格委婉清丽,更多考虑商业价值,并有比较明显的国际视野。”厉震林说,无论是此前《爱情神话》的好口碑,还是《繁花》的现象级效应,给上海的启示就是,下一步应该有意识地来打造上海电影学派的作品。包括上海题材、上海风格和上海精神。

正如方言电影受到观众的欢迎,是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文化基因,让人听了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有一种会心的无法言传只能意会的东西。带有本地特色文化基因的上海电影,同样也会持有这样的魅力。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对上海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上海要成为文化建设的高地,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创新创造活力以及文化软实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应该说,上海电影学派完全有条件率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厉震林表示。

近年来,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已纷纷有所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的“五大学科方向”,其中之一即为“服务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的上海电影学派”,包括对上海电影学派的历史研究,涉及上海影人文献整理和编纂、智媒融合与上海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上海以及中国电影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也在创作上推动“上海电影学派”发展,拍摄上海题材、风格和精神的影视作品,并进行了上海电影学派的平台集成。

构建上海电影学派已在上海高校层面开展,厉震林表示,如今亟待更多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他建议构建国家电影智库,成立上海电影学派研究平台,集聚全国和国际研究上海电影的重要学者和艺术家,以全国以至全球之力构建上海电影学派,创建上海电影学派原始重大创新成果。支持拍摄上海题材、风格和精神的影视作品,支持“上影-上戏”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院线电影拍摄工作,鼓励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中期、毕业作品重点拍摄上海题材作品。

他还建议支持上海老片修复以及电影策展、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相关专项基金以及经费方面予以倾斜,将修复老片重新进入影市,设立各种老片电影季,进行影视宣发,逐步培育成为上海小微电影产业,成为上海电影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