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85后代表胡睿:通过数字经济促进中华文化高质量传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文、视频
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用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的意义不断凸显。
85后青年代表、莉莉丝联合创始人胡睿认为,凭借其“文化+科技”相结合的属性,数字文化产业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时代表达和呈现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她提交了一份建议,希望通过数字经济促进中华文化高质量传播,以促进构建中国话语权、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优秀文化产品纷纷“扬帆出海”
近年来,沪上数字文化企业积极探索,在文化产品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努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并纷纷“扬帆出海”,通过数字文化这一载体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当下,诸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传统的文化产业在数字化的推动下转型升级,成为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如今,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占文化产业的51.4%,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胡睿表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莉莉丝为代表的沪上数字文化企业百舸争流,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数字电影、网络表演、线上演唱会、电子竞技、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数字文化业态,不仅是上海数字化城市转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影响着全球经济浪潮,吸引着世界目光。
近年来,富有东方韵味的题材、故事、人物等“国风”元素与数字文化传播方式相结合,涌现出《万国觉醒》《剑与远征》等一批顶流爆款作品。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全球文明历史的联动合作,将瑰丽的文明历史文化通过数字艺术优势和丰富生动的联动专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希望以产品为媒介,传递充满东方意趣与传统韵味的文化符号,在意义的交融与重构中突破文化壁垒,将中华文化的悠长底蕴与价值观念于润物细无声中传递出去。“上海数字文化IP矩阵不断丰富,正逐渐成为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胡睿说。
建议深挖中华文化内涵,创造数字载体表现新形式
“我们要深挖中华文化内涵,创新数字载体表现新形式。”胡睿建议,在进行中华文化深挖与创新表达过程中,注重情感与理性、人文与科学、中国与世界等文化要素的调适和融合。在文化内容方面,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时代精神和现代价值发生互动,在新时代语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成新的文化元素。
她认为,数字化时代更应通过易于理解的形式和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精准传递给海外受众。“实现更大范围的中华文化传播,还应注重差异化布局,聚焦传播受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避免输出内容单一,在传统文化数字化推广过程中,建议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民族信仰、文化偏好、审美标准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侧重不同的传播内容,提高文化输出的适应性。”
“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道德精神、人文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数字文化产业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胡睿着重强调数字化焕新传统文化、文化反哺数字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并表示在数实融合下,文化产业更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动能。
新一年,上海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她表示,相信在未来,沪上数字文化产业所形成的“上海模式”将引领国内城市数字化转型,孵化更多具有带动性、示范性、标识性的文化数字化成果,从而塑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形象名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文、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