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让科创教育“去功利化”!200多个小院士走上科技路者却寥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200多个历年来评选出来的“小院士”,最终真的投身科技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徐速给记者列举了这样一个数据,他表示,上海要建设科创中心,离不开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从小培养,而如何让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保持得更久,让科创教育“去功利化”,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寒假前,第二十一届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刚刚评选出结果,又有10位青少年加入到了“小院士”团队。而让徐速忧心的却是这样一组数据:到今年,每年评选10位,上海少年科学院已经培养了244名“小院士”。但2022年20周年之际,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的回访发现,这些“小院士”中如今考上大学以及参加工作的人中,不少却选择了金融、经济等专业,最终真正走上科技之路的少之又少。
“这对我们校外教育也有所启发,就是科创教育需要‘去功利化’。”徐速表示,很多孩子参加科创比赛,目的只是为了这个荣誉本身。“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拿了奖之后就不玩了,因为觉得已经有了‘敲门砖’了。”这种纯粹为了拿奖给自己履历添金的“功利化”行为,需要引起警示。
如何“去功利化”?徐速表示,除了对青少年以及其家庭的教育观念的改变之外,从事科创教育的部门,也需要更多地考虑让兴趣指引孩子。
首先是评价机制,对于青少年的评价,“全面发展”是否就是正确?徐速表示,很多真正喜欢科技的孩子,他就喜欢钻在这上面,不一定能全面发展,但却能表现出在某一方面的特别之处。“从我们教育的理念来说,我认为这是鼓励的,往往是这种所谓‘偏科’的小朋友,能够深入钻研,很有可能在这个领域能做到顶峰。”徐速表示,因此在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上,是否应该针对这类孩子进行适当调整,以保护这宝贵的热爱和钻研精神。
“越是自身感兴趣,最后坚持的概率越高。”徐速表示,作为校外教育,则需要搭建好一个可持续的平台。“比如我们的少年科学院这样的平台,包括人工智能分院等平台,再多创造一些机会,比如提供一些实验室,给他们介绍更多科学家导师,带他们手把手做项目。我们也可以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势,将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做一些融合,打开一扇窗,更直接地去服务好这些小院士,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小院士’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而是在这里,是可以让自己继续进步的一个大舞台,进而能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教育是有规律的,并不是一天就能欣欣向荣。徐速说,他们也遇到过一些案例,有的小院士小学时就被选上了,过了两年进入初中后,又带着新的科创项目来评选了。“他说自己有了新课题了,想要更进一步。这种真的喜欢的孩子也还是有的。”徐速告诉记者,最新一届的小院士评选,一共收到了4335个项目,比上届总数增加35%,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这个塔基越来越大,我们乐于见到这个事儿,虽然这里面有些人有鱼龙混杂的目的,但只要塔基在做大,我们相信往上走的队伍也肯定会越来越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