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理解科学本质全貌,做好科普加法
2024-01-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科创教育风风火火,却没搞懂科学分类,这是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姜雪峰调研发现的一个问题。今年两会,他也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并提出,要理解科学本质全貌,才能做好科普的“加法”。

前些年风风火火的STEM教育,并没有抓住科学教育的精髓,甚至没有能够很好地区分科学、技术与工程。姜雪峰调研发现,针对上海1185名初中科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科学教师并不能区分工程实践与科学实践,他们在设计和实施工程与科学相融合的项目时,整合度低。在一项研究中,上海的初高中科学教师与芝加哥相比,对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程度偏低。

“要提高兴趣,但不能将科学虚构化、理想化。”作为一名科学家,这是姜雪峰对科学的观点。他表示,科学一直在发生演化,但是我们自己的研究却表明,课堂内外,对科学和科学家的描述偏理想化、简化,多讲述客观的科学知识和成果。“比如对于科学家事例的讲述往往忽视科学发现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导致科学与社会现实产生割裂,难以反映科学研究的难点和新颖性在哪里,科学家往往成为了科学故事中的虚拟主人公,科学发现的故事成了奇闻轶事。”

他还发现,学生实验课少,真正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实验的目的变成了“验证”而不是“探究”。“而科学创新更应该是动手探究,而不是验证。”他表示,每个人有80%以上的时间处于学校之外,非正式环境中的科学教育对于发展儿童和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探索求知的广阔空间十分重要。而科学教育是一个专业化的实践,在用专业和科学的方式展开科学教育上,缺乏有效地衔接。

这些观察促使姜雪峰在今年两会上针对科普教育提出建议,他提出,要在理解科学本质的前提下,去做好科普的“加法”。

如何让改变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的重要科学思想与闪光点,自然地去吸引青少年、点亮青少年?姜雪峰表示,应该让科学回归兴趣和好玩,让科学立体化、真实化、具体化。先激发兴趣、再引发思考,给学生提供沉浸于科学的认知过程之中的场景,给学生呈现真实的科学发现的故事和过程,让学生能提问题、会问科学问题、会探索科学问题、有条件探索科学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才能让更多的青少年热爱科学,愿意研究科学、从事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职业。”

他还建议,家庭、社会、学校、科研工作者等多主体要共同参与到科学教育之中。“要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需要大量政策支持与基金资助,还需要将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具体实践过程融入其中。”姜雪峰举例道,比如将青少年科学研习课程项目日常化、专业化,更多地融入科学发现的认知过程。又比如让科研工作者参与科学教育,将科学家如何做科学的认知实践过程呈现。科学家也可以参与课程或者活动设计、提供资源,来促进科学教师、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合作,和科学教师一起通过课程设计来促进学习者将理论推理与实践技巧结合起来进行迭代。

姜雪峰还建议,要让职前教师接受科研训练,同时接受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相应训练。在高等教育阶段,让科学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以此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的科学教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