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在机遇之城里,如何谱写“双创”之歌
2024-01-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刘晶晶、陈嘉音/视频

“科创人才”“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职业教育体系”这些有关于双创的词汇,高频地出现在两会的提案上。在这座机遇之城,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也是青年所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培养科创人才的新路径

焦正委员

“本科生可以在二年级的时候,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高年级的时候,可以利用导师的科研项目去做一些创新创业的工作,形成创业团队、公司,也能推动导师的成果转化。”在政协现场,委员焦正向记者介绍上海大学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上海市政协委员焦正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科创教育依然存在堵点。

科创教育往往只是在学校的某个阶段或某个学科中进行,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创素养和创新能力。此外,社会各界对科创教育的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支持机制。

针对这些短板问题,市政协委员王勇、焦正等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全社会科创教育参与程度,构建青少年科创教育共同体的提案。

联名提案中建议,由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牵头,建立一套政府—社会—科技企业—学校联动机制: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社会营造科创教育的城市氛围,科技企业开发青少年科创教育资源,家庭自觉将科创教育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三者各有偏重又存在协同机制。

“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高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告诉记者,以上海大学为例,2023年3月,为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科创教育的方针政策,上海市教委依托上海大学设立上海市科创教育研究院。

依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科新生从入学之日起就配备导师,全程陪伴他们的大学生涯。导师全员积极参与,全程陪伴,全方位发展指导,实现“每个部分学生学习都有导师”。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会予以辅助支持。如果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那么学校会进行相应的辅导,并提供相对应的经费的支持,全面帮助学生来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上海专精特新企业

出海拓展的新机遇与挑战

欧阳元文委员

目前,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已达10087家,“小巨人”企业68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且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综合指标表现最优,正向“新”而行、向“专”发展,向“特”发力,向“高”成长。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融入全球产业链,是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委员欧阳元文长期关注专精特新企业,今年,他把重点放在专精特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上。

欧阳元文告诉记者,专精特新企业在规模、资源、资金、品牌力、人才配备等方面缺乏优势,在出海时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若进一步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走出去”,还需解决其在资源对接、人才培育、配套政策、法律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他建议,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权威背书,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例如,市商务委可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海外市场拓展和推广活动,给予企业展示机会,证明企业相关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在出海推广、投标时的可信度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倾斜力度,深化跨境经营金融税收服务措施;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协同“抱团”出海力度,成立相关联盟、协会,形成合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优化股权质押机制,让欧阳元文感到非常振奋。“对于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他想融资还是靠银行,但是他们创业初期只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没有相应的固定资产,那么融资就很困难,如果这能够打通,那么新生的创业型和科技型公司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注重职业性人才培养

让更多青年拥抱精彩人生

章桃旭委员

“家长及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委员章桃旭今年的提案注重职业性人才培养。

章桃旭举了一个例子:以电工为例,在中国,电工的职业发展道路相对较为狭窄,多数情况下局限于基础岗位,难以向管理层迈进。然而,在国外,电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则显得更为多元,他们不仅能够从事基础工作,还有机会晋升到管理层,从而拥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相较于中国,国外电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往往更加优厚。我认为职业性的人才应该重点去关注去培养。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职业教育和政策支持,以鼓励和引导这些人才的就业和发展。”章桃旭告诉记者。

当前,社会存在企业招工和就业人才错配的困境,尤其是高端制造业面临不小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而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匹配自己能力的合适岗位,既造成了教育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和竞争。

对职业教育固有印象有待改变。长久以来,社会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普遍不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不足、吸引力不强,同时技能人才现实地位和收入不高、人们传统观念存在偏见,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

他建议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例如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让职业青年在职业之路上走得更加踏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 刘晶晶、陈嘉音/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