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委员热议如何吸引人才选择上海留在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我本人也享受了很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是不是解决了工程师最着急的事?”1月24日,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的“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雷鸣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吸引人才选择上海,留在上海,为“五个中心”建设贡献力量,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雷鸣
“刚才几位委员都已经强调了关键工程师、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的重要性。我重点强调政策的靶向性。”雷鸣发言时这样表示。
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委员,雷鸣特别关注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金融机构不喜欢风险,但是科技在风险试错中进步,如果简单‘拉郎配’,效果一定不好。”雷鸣表示,金融和科技都是加速器,他们都是给别人加速的。如何推动金融和科技互为加速器?这需要良好金融科技的生态环境。他也建议,要重视金融科技建设中新兴科技领域的需求,比如重点供应链。
张建华
20多年前,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建华从英国留学回国来到上海,一路亲眼见证了上海集成电路发展历程。“上海这座城市为普通留学生和知识分子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提供了一次次机会。”她说。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集成电路领域,她也提出要重视人才供给。她表示,上海多家大学在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各有特色和初具成效,但是,关键领域的理工科人才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张建华透露,上海集成电路近5年年均增速近18%,2023年带动三大先导产业达1.6万亿元,非常不容易。但近年来北京、广东、深圳等地区,重中之重发展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牵引、创新要素凝聚,产业发展迅速。上海要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靠什么?张建华建议,要聚焦最“急难愁”的领域,以及重点企业的迫切需求。要建没有围墙的平台,打破委办之间、校企之间、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专家之间的高墙,推动平台全面开放,真正共享。要优化集成电路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做实“校驻企、学进厂、企入校”,产教融合考核。 同时千方百计全球引才。上海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资源丰富,是国际引才的重要阵地。用人单位还要建立起敢于接、接得住、接得好的机制。
李强
市政协委员,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发言时则表示,要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首先就是人才高地。“这一轮大模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顶尖人才驱动的。大模型竞争,核心是人才的争夺。”他表示,建议设立大模型“人才落沪”专项计划,对顶尖人才的创业、安居、往来等,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我们唯有更开放,鼓励上海高校和企业更大力度地走出去,深度嵌入到国际AI创新体系中。”
他表示,大模型的创新,既需要有长跑的“耐力 ”,坚持基础算法、框架和模型等的长期投入,又需要有冲刺的“爆发力”,在核心技术、终端,以及重点行业应用等领域加快突破。还需要有朝气蓬勃的“活力 ”,营造年轻人和企业家开放探索的自由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