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季昕华代表:建议创建包容创新环境,完善失信人信用恢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季昕华提交了多达6份建议,其中有多份都与创新创业相关。作为一名老代表和创业老兵,他希望为上海的创业者发声。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他吐露说,创业失败其实几率较高,一些优秀的创业者因为一次失败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实在是太可惜了。“建议这个双创之城能给青年创客多一些机会,创建包容的创新环境。”
== 给提振青年创业开几道“秘方” ==
对于如何助力青年创业,季昕华给出了几个“秘方”:首先要加大对青年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建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小微企业生存不易,要获得第一单尤其困难。”他强烈建议,政府将部分应用场景开放给青年创业企业。“如果政府采购一味找大企业,创业公司的机会就比较少。是否可以规定开放多少比例给到中小企业,这样有助于孵化创业公司,同时树立行业标杆。”
他还建议,建立包容的创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处理,避免“一刀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一些创客创业一失败就成为老赖了。恐怕未来再也没机会创业了。”
他介绍说,近年来,各行各业市场环境变化较大,部分民营企业或个体户走向资不抵债、破产清算。许多企业家遭遇经营困难破产、许多创业者因为创业资不抵债。一旦创业或者经营企业失败,就会被判“死刑”,遭遇工作生活上的多重困难。企业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企业家越多,市场活力越强。因此给予创业者、企业家更多的宽容和保护,给予民营经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保障市场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
202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指出,强化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力度,完善失信惩戒系统,细化信用惩戒分级机制,修订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管理规定,探索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制度。季昕华认为,信用修复是一种修复机制,恢复被执行人在相关机构的信用评价,能帮助其返回信用社会开展经济活动。它也是一种正向鼓励,为全面履行义务的失信被执行人提供了主动纠错的机会,也为营造诚信社会提供了制度指引。
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限制高消费等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已成为法院威慑失信被执行人、提升执行强制力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现实中,有部分既有履行意愿也有发展潜力“诚而不幸”的企业,因被纳入“黑名单”,在获取贷款、参与招投标等社会活动和经营方面受限,削弱了履行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失信人,如果简单地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也可能无法达到有效的执行效果。
== 打造更为包容的创业环境 ==
季昕华指出,信用恢复后,常常有当事人反映“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上面还有记录”,可能因为各平台和数据库之间存在壁垒,导致出现信息差。即使人民法院已经删除了相关的失信信息,但在网络的世界中还不能做到“一处移除,处处移除”,亟需人民法院与各部门联动逐步制定联合信用修复机制,并共同推进落地。
他建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人民法院与各平台和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失信人信用修复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各个相关方,减少信息差。二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各部门应共同制定统一的信用修复标准和流程,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信用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三是鼓励各部门加强技术合作与创新,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信用修复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信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四是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信用修复的认知和理解,鼓励失信人主动参与信用修复,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他还建议严厉查处恶意违法违规,但也给予主观意愿较好危害后果较小的初次违规者以宽容态度,打造更为包容的创业环境。2023年12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15条举措,其中包括多条柔性执法措施如市场监管领域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建议在该类型的行政执法方面予以加强推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