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张颂华代表:打造上海样本,软实力也能成为“硬功夫”
2024-01-2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视频

正在上海热演的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年的大彗星》(以下简称《大彗星》)以中外联合创作演出团队,探索国内音乐剧创制的“上海标准”。今年,观众也将陆续看到厚植红色文化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等一系列舞台艺术作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两会期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颂华,听他谈如何打造上海样本。

 ◆ 谈上海原创 ◆ 

从城市文脉提炼内核,5月首演芭蕾舞剧《百合花》

1月24日、25日,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浦东新区东·剧场2024年度开幕大戏上演,同时启动首轮巡演。作为上个月刚在上海大剧院进行全球首演的原创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展现了以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等为代表的进步青年 “以笔为刀枪”,在上海创作出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舞台犹如巨大的片场,主演用演唱、台词、肢体语言传达丰富的情感。

红色是上海的底色,张颂华表示,内容创作要厚植于城市文化精神中,《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上海歌剧院用创新手法讲述红色故事的一次探索,“在作品创作时梳理城市文脉,提炼内核,找到上海城市文化的基因,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的同时,持续打造城市文化的IP。”随着首轮巡演的开启,这部原创民族歌剧还将走进YOUNG剧场、临港演艺中心、松江云间剧场等,也会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方面,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张颂华提到,今年,上海民族乐团将用AI全新创作《零·壹|中国色》音乐会。5月,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将进行首演。这部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红色芭蕾舞剧改编自王安忆的母亲、作家茹志鹃的同名短篇小说。一名质朴的青年通讯员,一条印着白色百合花的新被褥,最初,它经由新媳妇的手交予憨厚的通讯员,而最后,它被盖在已经牺牲的通讯员脸上。战争时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最动人的,这也是芭蕾舞剧《百合花》最想表达的。“舞剧集结了全国优秀的主创,编剧王安忆、导演王舸、制作人辛丽丽、作曲杨帆、灯光萧丽河等,同时也将尝试和海外主创进行合作。这是一部属于上海的作品,用芭蕾语汇讲述更多我们自己的故事。”

 ◆ 谈上海标准 ◆ 

打造创制、管理标准,扩大城市文化品牌影响力

音乐剧《大彗星》在刚宣布演出定档时,很多观众都发现:创作班底和参演演员十分国际化。这是上海大剧院的一次新尝试,用中外联合创作演出团队打造独特的上海版本。

取材于托尔斯泰巨著《战争与和平》的部分章节的《大彗星》,最初是沉浸式小剧场音乐剧。2016年,在音乐、表演和舞美等环节都提升后的“进化版”登上百老汇舞台。如今的上海版《大彗星》正努力尝试树立国内音乐剧创制的“上海标准”:触达百老汇核心版权,选拔中方创制人才,面向全球组建班底,加强中外交流互鉴,促进国内音乐剧的新一次转型和探索。

“以前引进高质量的剧目在上海首演、首秀,而现在要尝试上海出品,通过联合制作的方式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融合,探索上海标准。”张颂华表示,从上海出品到上海标准,有力扩大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上海样本。他还提及上海剧场管理的标准,从YOUNG剧场到2025年将要建成开放的上海大歌剧院,实践的是管理、运营的标准。“去年11月,上海大剧院举行了新时代剧院管理发展大会,会上首次公布了《以演出为中心——新时代高层次剧院管理模式探索》课题研究成果,在上海首推现代剧院全环节管理维度框架模式,发布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剧院管理综合评价体系。这个标准的梳理,也是助力打造上海样本。”

与“上海标准”有关的还有去年年底启动的2023年“演艺大世界音乐剧风云榜”相关评选工作。“上海是国内音乐剧演出最具活力、体量最大、产业进程最快的城市,随着音乐剧蓬勃发展,我们将和黄浦区、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等合作,打造一个高含金量、高认可度、高传播度的音乐剧行业评价体系,进而为全国演艺行业探索‘上海样本’。”

 ◆ 谈上海新地标 ◆ 

上海大歌剧院将于2025年底启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建设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作为上海打响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载体,在建中的上海大歌剧院在这次两会中备受瞩目,预计2025年底投入运营。造型似“中国扇”,占地14.6万平方米,拥有大、中、小三个歌剧厅,建成后的上海大歌剧院必将成为上海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目前上海大歌剧院的建设和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张颂华表示,一方面抓紧内容筹备,争取和国际顶尖、一流的歌剧院团接洽,另一方面也在抓紧原创歌剧的打造。今年将要启动新古典主义歌剧《梦华录》。他介绍说,《梦华录》题材来源于元代关汉卿的杂剧,这次和腾讯合作,打造文化演艺界的艺术航母和互联网领军企业首度携手造“梦”的中国第一部IP原创歌剧。上海歌剧院将首次尝试影视IP《梦华录》向舞台艺术的转化,从服饰、配色、生活场景等各方面深入研究,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更加多元、新锐的方式赓续中华文脉。“争取在上海大歌剧院开幕之时,呈现多元缤纷的剧目样态。”

在张颂华看来,上海大歌剧院要坚持“演、创、制、教”四个核心功能,未来在大、中、小三个歌剧厅里能呈现世界经典歌剧、民族原创歌剧,也可以通过最新科技打造新型歌剧的样态,给观众带来多元的歌剧普及和享受。“上海大歌剧院的建设还要服务于城市发展,服务人民。将来这里可以成为公共文化客厅,向市民开放公共空间。市民游客可以走进上海大歌剧院,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感受城市和文化的发展。”

 ◆ 谈文商旅体融合 ◆ 

让软实力变成“硬功夫”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的各类演出突破了4万场,吸引了约2500万人次的观众,票房32亿元左右。演出行业的数据已经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

电视剧《繁花》是今年两会期间绕不开的热词,《繁花》为文旅融合提供示范样本。“那《繁花》之后,城市文化IP的持续性竞争力在哪?”这是张颂华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专题审议会上抛出的问题。在他看来,在完善文化创作机制方面要做好资源统筹,跨领域合作,深度挖掘上海文化的富矿,不断打造城市IP的内核。同时更要促进文商旅体高度融合,2021年,上海民族乐团的音乐品牌《海上生民乐》在文旅结合方面已经做了尝试。结合墙体光影秀、沉浸式展览等活动,让游客来上海旅游的同时能观看一场精彩绝伦的《海上生民乐》,也有不少外省市观众拖着拉杆箱直奔上海音乐厅。“今年7月起,《海上生民乐》将开启新一轮100场的驻场演出,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民乐的魅力。”

张颂华表示,要通过提升内容品质、规划产业布局、设计运营机制、创新宣推模式,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将文化消费升级,为城市发展助力,让软实力成为真正的“硬功夫”。他还有一个小愿景:“希望以后海内外游客来到上海的机场,第一眼看到的大海报是有关演出或者艺术作品。在上海出差或旅游期间,可以接收到文商旅体各方面的咨讯信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上海多留一晚,也会越来越爱这座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