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添新人,已有95后入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又添新人。1月28日下午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上,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人才以获奖者身份登上颁奖台,另有15人获得提名奖。
◇ 越来越年轻,已有95后入选 ◇
这是上海第三次进行“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评选,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涌入。
生于1996年的段佳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最年轻的独立PI,她的研究方向主要在药物靶标机制研究,这是一项基础研究。不少人谈到药物研究第一反应是询问什么时候出新药,段佳这个时候就得解释一番:“其实我们的新药研发周期都很长,有不少做下来都要十几年时间。我还年轻,在这个方面只能说还在起步阶段。”
师从徐华强研究员,段佳一直以来的课题都偏向于基础研究。即使成为独立研究员了,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了,她的初心还是不变。“这是我喜欢的领域,从基础研究一步步将原创发现真正推向临床。原始创新的源头还是基础研究,我希望所做的研究,既能满足自己的喜好,同时也能顺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如何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我觉得很重要。”她告诉记者。
报名U35的评选,是因为实验室里有前辈评上过。“我看到介绍,获奖者都挺厉害的,我就想尝试一下。”她对自己的成果还是很有信心,所以对当选的结果并没感到太意外,但听到消息,她还是感到很开心。“我现在更多的是会想未来能做点什么。因为荣誉既是对你过去工作的认可,同样也是一种责任,鞭策你要继续往前走。”
作为研究所最年轻的独立PI,在这次U35评选中也是最年轻的面孔,段佳说自己肯定有一定的压力。“但压力不是因为我年轻,而是因为身上的责任,这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一样的,跟年龄没什么关系。”段佳说,她也期望在U35的大家庭中,和更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科研人员们交流,产生新的想法。
◇ 领域各不同,直指前沿科技 ◇
获评U35称号的青年人所从事的科研领域各有不同,但大都直指国家战略需求,不少都走在国际前沿。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桂银研究的是材料在绿色能源与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他所研究的以纤维膜材料对海水的淡化处理,不仅效率更高,而且能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经济价值,这一技术在全球也属于领先。“海水淡化供应商遇到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就是材料寿命比较短,而我们这个材料在海水里面能够工作时间达到半年以上,甚至在饱和的浓盐水里也可以工作到2000小时以上,无论从时效性、效率性和生命性上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技术。”徐桂银表示。
2021年从麻省理工读完博士后回国后加入东华大学,徐桂银一直在将纤维等新材料结合应用于能源和环境,“因为能源资源是全球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战略问题,也离我们的生活非常近。”他表示,他一直和学生强调,所做的研究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符合市场、产业需求,我们的研究是不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评选上U35,他的感想是:“激励我们后面的35年继续好好干。”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田丰所聚焦的是卫星网络通信领域。“我博士期间做的是地面的自组织网络,进入微小卫星研究院之后,干的第一个项目是多媒体卫星,这是上海市培育起来的一个本土卫星系统,我在其中学到了很多系统性的知识,然后就慢慢开始干卫星网络。前年到去年我又参与到卫星互联网以及一些遥感的工作。”他告诉记者,将个人的发展和整个国家发展趋势吻合到一起之后,才能将自己的才能更好地发挥了出来。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上海市,到我们单位,对青年都非常鼓励,不仅有各种资源倾斜,同时也会让我们去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能遇到这么一个重视科技,重视创新,同时重视年轻人的时代。”田丰表示,希望能在这个平台上持续的努力。“我们还很年轻,不懂的东西很多,时间又很紧张,就抓紧时间往前干吧!”
◇ 三届“大家庭”,交叉融合促创新 ◇
当选人民生命健康领域U35称号的郜娉婷,这次是在丈夫蔡加彬的陪同下一起出席颁奖典礼的。夫妻俩都来自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蔡加彬是第一届U35称号的获得者。
郜娉婷因开创了多项内镜新术式,探索个性化诊疗方案,为临床积累了极具价值的经验而获奖。平时要兼顾大量临床诊疗,如何做好科研?生于1990年的郜娉婷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医生科学家”必须不断地去进行思维碰撞,才能把发现的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并最终反哺临床,造福患者。
作为“过来人”,蔡加彬觉得,U35给了年轻人一个展示的平台,也是促进不同领域青年才俊交流的一个特别好的平台。从大学一路陪伴成长,夫妻俩习惯了在科研和工作上的互相探讨,“现在我们不仅仅是两个人在家里交流,还能和不是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深入探讨,进而去为不同的领域创造新的一些价值。”
这也得到了第一届U35称号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刘剑楠的认同。他告诉记者,正是在U35的平台上,他的手术机器人更快地实现了临床应用,其中就有交叉学科融合的帮助。“大家都是各个领域当中的佼佼者,怎么样去融合,把我们的产品真正能够应用到我们的临床工作当中来,这个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据介绍,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旨在探索更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评选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4大领域,评选出上海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由市人才办、市科技工作党委、团市委和市青联指导,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主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