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东馆撩开神秘面纱,三星堆“翘臀小立人”成为新晋网红
2024-02-02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上海博物馆东馆今天向市民撩开了神秘面纱。这个总建筑面积达到113200平方米的艺术殿堂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气势恢宏,硕大的展厅使得很多过去只能深藏库房的文物珍品得以重见天日。记者了解到,春节长假期间,上博东馆将持续对公众开放,每天接待8000人次。

  “展厅这么气派,真是难以想象”  

市民陈女士今天中午和单位请了一个假,专门赶到上海博物馆东馆来当第一批入馆的观众。“展厅这么气派,太难以想象了吧!”一步入博物馆,陈女士就走不动路了,一边惊叹,一边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几天前陈女士拿出当年刷屏抢菜的劲头,终于抢到了今天开馆首日的预约门票。这让她很是兴奋,“啥叫迎接新年?能够成为上博东馆的第一批观众,这就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了吧?”陈女说,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开馆的时候她也就四五岁的样子,那里虽然地理位置好,展品精美,但总觉得小了点。她一个小孩子一两个小时就逛完了。但是她听馆长说,未来细细参观上博东馆要三天时间。

上博东馆迎来第一位观众(图右)

虽然现阶段对公众开放的只是占东馆总面积25%的场馆,但已足以让观众感到扑面而来的恢弘。场馆变大的一个最直接的好处是展品的增多。目前对公众开放的是第一临时展厅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三季“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和上博东馆青铜馆。三星堆展汇集了全国28家文博考古机构的363件文物,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展厅,显然无法承载这样的展览体量。

至于青铜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现场看到,相比上博人民广场馆的青铜器馆,这里的展品也多了不少。上博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胡嘉麟就对记者表示,这次青铜馆增加了不少新展品,比如一套四枚的宋徽宗钦制青铜编钟乐器,就在库房里放了几十年,这次终于可以与观众见面。“青铜器其实在商周之后就开始衰落,从官方的礼器变成了百姓生活用品,但是宋徽宗时金石文化兴盛,他就决定‘复古’定制这套编钟。所以这套编钟在中国青铜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星堆“翘臀小立人”成为新网红  

这一阶段去上博东馆看展,当然最大的看点还是“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这次上博联合了全国11个省市的28家单位来举办这个展览,可以说三星堆遗址的文物精品是倾巢而出。

不过记者注意到,相比之前呼声很高的黄金制薄如蝉翼的“金面具”,三星堆的“翘臀小立人”似乎人气更高,与之“合影”的观众排起了长队。这个颜值极高的文物全名叫“竖披发青铜人像”。这应该是商代晚期的人物,浓眉大眼、鼻梁高挺、脑后有五组竖发,最亮眼的是,它臀部后翘、膝盖弯曲、肌肉健硕,是个完完全全的健身美男。自从2021年从三星堆遗址八号祭祀坑出土后,这件文物就备受关注。

专家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这个“翘臀小立人”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从发饰上看,跟三星堆最新出土的獠牙鸟足的发饰是非常相似的,所以它到底是神的形象还是人的形象,还需要再研究;从衣着上看,它有传统中国右衽的穿戴方式,蛮夷都是左衽,它是右衽,还是属于汉文化圈,中原文明都是一样的方式。”

这个三星堆展汇集了最新考古发现,最新文物修复成果。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阵容。展览利用东馆的一楼和二楼两个临展厅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分“天行乾道”“地势坤物”“人和明德”三大主题,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和特点。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表示:“我们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已经举办了三个展览,从最初上博一家举办,到后来联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同举办,到现在是全国28家单位共同举办。我们就是想向观众呈现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和多元一体,呈现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特性。”上博展览部副主任褚馨则表示,由于三星堆和金沙古蜀文明吸收了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其他文明和文化,它的后期,也辐射到了长江中下游文化,所以希望把它们全部联动起来。

  “大克鼎”终于住上了“单人间”  

变化最大的还是上博的青铜馆。记者了解到,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为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本次开放的东馆青铜馆为50年以来的第六次陈列改建。在陈列结构、展品选择、阐释说明、视觉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更新迭代。

最大的变化是很多著名文物的展览空间升级换代,环境变得更为优渥。原陈列中的绝大部分展品将继续展出,如镇馆之宝大克鼎、牺尊、子仲姜盘等。大克鼎这次入住青铜馆的C位“单人间”,升级版的展陈硬件让“移动它”不再成为研究员们每次布展头疼的事儿。同时新增近百件展品,包括夏晚期的绿松石牌饰和单翼铃、战国的商鞅方升、新莽的同律度量衡诏衡杆和诏版、北宋的大晟编钟、明代的喷水鱼洗等。

最新陈列共有八个板块: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整个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公元19世纪中叶清中期的3600年间,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

记者注意到,青铜馆在原有的体系上其实是增加了两个部分:第一是融合期,秦至五代,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青铜器发展的影响;第二是复古期,北宋至清中期,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复古礼器,反映了统治者倡导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对后世和东亚的影响。

板块内部也进行了调整。更新期青铜器原来是将所有器物按照器类陈列,随着学术研究的推进,现在细化为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草原文化单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