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奔跑在双创路上的青年:是上海,让我们心无旁骛去逐梦
2024-02-05 青年

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而言,上海这座城市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在我们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结识了四名优秀的青年创业者。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耕耘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但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却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上海,是年轻人追梦的理想之地。

他们口中,上海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天堂,是创新与创业的沃土。在这里,他们得以将梦想照进现实,将智慧与汗水化作事业的基石。这些,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的一部分,而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开放,给予这个答案无限的可能。上海正是这样一座城市,值得年轻人为之倾倒,为之奋斗。她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有志之士前来寻梦、筑梦、圆梦。而这些追梦者的故事,也在这座城市中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引领着我们思考青春、梦想与奋斗的真谛。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打比赛”打入进博会 

这些“天方夜谭”,在上海可能成真

曾若影 00后

嗞嗞充电项目负责人,2023年创业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梦想成真,除了上海,我想不到第二座城市了。”


“我是温州人,创业的基因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曾若影说,“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这群00后大学生的创想,居然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落地。我们不仅完成了从0到1的起步,还登上进博会的舞台,与世界500强的公司‘同台竞技’。”这一切,除了在上海,曾若影想象不出还能在其他地方实现。

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上海理工大学大三女生,以行动诠释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和“新能源”“新基建”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嗅觉敏锐的曾若影捕捉到了新能源汽车下游充电桩产业中的商机。她发现,由于一机一车位的模式导致车多桩少,充电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她果断锁定了创业目标,2023年2月,她联合两位师兄,在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创立了嗞嗞充电。

嗞嗞充电的创新之处在于研发出了悬挂式充电系统。该系统通过滑轨将充电包连接至多辆车进行充电,有效解决了充电桩需求缺口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团队已成功推出世界上首款商用全自动高速充电机器人——HAVA机器人。与传统充电桩相比,它具备充电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一对多覆盖范围广等优点。该项目已申请了20项专利,展现了团队强大的研发实力。

曾若影(右二)与伙伴们参加进博会。

那么,是什么让这支年轻的团队成长如此迅速呢?“打比赛”是曾若影在分享创业故事时频繁提及的一个关键词。通过参与各类为大学生和年轻人量身定制的创新创业比赛,他们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央,这也是当下许多大学生创业者的首选发展路径。嗞嗞充电与进博会的结缘,就得益于联合创始人周奕豪所参加的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比赛中,一位评委恰好是进博会的工作人员。有一天,周奕豪偶然刷到了他所发布的进博会招展信息。当时还在英国攻读机器人专业硕士学位的周奕豪立刻毛遂自荐,申请作为海外大学生创业团队,带着自己的机器人产品,在进博会上小试牛刀。很快,他们就收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在创新孵化专区,嗞嗞充电获得了一个36平方米的展台,成为2023年进博会上最年轻的展商。而那时,公司成立才刚刚8个多月。

去年更早时候,曾若影还单枪匹马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国际赛道金奖,也正是这个奖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这支年轻团队踏上新一轮快车道。而在获奖的背后,又离不开“马兰花计划”杨浦首期GYB培训班的大力协助。

去年5月,上海市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创业意识激发期(GYB)杨浦首期培训班在上海理工大学如期开班。来自上海理工大学17个专业、覆盖本科至硕士研究生多个阶段的23名学员参与了培训,曾若影正是其中的优秀学员之一。她感慨道:“在GYB的课堂里,老师们为我们深入解析了‘互联网+’大赛的背景、赛制规则、赛前准备以及路演技巧,为我们的比赛之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帮助。”培训结束后,杨浦人社创业服务团队又在企业注册、场地资源、政策支持、创赛指导等方面提供了陪伴式的辅导与支持,这也让曾若影印象深刻。

/  展望  /

通过各种比赛的“拼杀”,嗞嗞充电打响自己的名头。曾若影向记者透露,在公司成立一周年之际,他们正努力从1迈向10的征途上稳步前行。目前,他们最渴望的是寻找到有经验的渠道商作为合作伙伴。虽然通过学校、比赛、人社、基地等平台,他们已经结识了不少行业大咖并成功嫁接到了诸多资源,例如与南方电网的合作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初始资金还获得了3C认证,但公司的终极目标是要打响自己的品牌,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这需要更多的支持,不仅包括政策利好,也包括成熟的网络支撑。

 啤酒花香和书生意气 

这些独特风味,在上海能被接受

方志远 90后

无囿食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2020年创业

“上海总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新生事物,于是我就来了。”


“来瓶啤酒吗?你喜欢百香果味的还是珊瑚柚味的?”一见面,热情洋溢的方志远便如此问道。这个工作时间“咪一口”的建议,此刻显得并不突兀,至少在这间办公室里。因为,这里是——一切似乎都和啤酒有关——新零无醇啤酒在虹口区科技创业中心的大本营。自2020年创立无囿食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来,这名90后的联合创始人及总酿酒师方志远就一直专注于研发无醇精酿啤酒,迄今已申请了20余项专利。

方志远身上,除了淡淡的啤酒花香,还有一股浓浓的书生气。他与啤酒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6年。那时,他在天津农学院攻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加入了杭州千岛湖啤酒有限公司。他从零起步,虚心向公司里的师傅们学习啤酒酿造技术,尤其是深得恩师徐斌的真传。徐斌,这位千岛湖啤酒的技术顾问,同时也是中国酒业协会啤酒分会技术委员会的终身荣誉委员、中国酿酒大师、首批国家级啤酒品酒委员,他在啤酒酿造领域的研究和生产经验长达60余年。

方志远回忆道,徐斌老师虽已年逾八旬,但仍亲力亲为,深入生产车间,手把手地教他掌握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并品味发酵过程中每一阶段的风味变化。“喝啤酒固然畅快,但研发啤酒却是一个严谨甚至枯燥的过程。”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方志远成为技术部研发主管。在一次聚会上,他结识了孙晓楠,即现在公司的创始人兼CEO。孙晓楠问他是否酿制过无醇啤酒,方志远恰好做过一些相关实验,并给孙晓楠品尝了样品。孙晓楠对样品赞不绝口,并邀请方志远共同开拓无醇啤酒市场。于是,方志远来到了上海。

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比较,方志远最终将公司落户在虹口区科技创业中心。他表示,无醇啤酒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创业领域。在国内市场,大型企业尚未对无醇啤酒品类发力,这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他们致力于研发具有独特风味的产品,并在市场发展早期就积极寻求消费者青睐,以此作为与大企业抗衡的重要筹码。然而,作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挑战。

方志远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的产品是无醇啤酒,但起初我们在外包装上标注了‘无酒精啤酒’,结果遭到了职业打假人的质疑。尽管无醇和无酒精实际上是一个概念,但我们还是因此吃了哑巴亏。”幸而虹口区科委及时伸出援手,为他们牵线搭桥,介绍了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现在,每当我们要推出新产品时,都会事先向他们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共同探索降低风险的方法。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在方志远的带领下,团队历经四年的反复试验和口感测试,终于独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清酿法精密酿造科技”工艺。该工艺在原料、工艺、设备等方面进行了60余处创新与改进,包括基酒评价技术、脱/控醇技术、低能量控制技术、酒感模拟技术等多项突破性技术创新。通过精密酿造的方法去除酒精和高热量,同时增强了酒体的自然层次感,既保留了精酿啤酒的风味,又确保了营养成分不遭破坏。目前,他们的产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全面上市,不仅覆盖了国内10000多家餐饮、商超等零售终端,还远销北美及中东多国,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  展望  /

方志远透露,公司在成立第二年便获得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而近年来,他们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新趋势——资本对消费品的投资热度不高,“所以我们转变方向,开始自己挖掘渠道,专心做产品。”方志远说,他们的研发和产品推出速度非常快,通常一个月就能推出新产品,并提前规划好下一个季度的新品计划,“2023年,我们完成了无醇啤酒产量和销量3倍增长,我们相信只有自己造血才能存活下去。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希望投资方可以看到更多领域的更多可能性,这样可以让整个的创业氛围更好,展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没有经验,缺少协同 

这些“天堑鸿沟”,在上海能一跃而过

杨玥坤 95后

上海翼翀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23年创业

“在上海这块优质的创业土壤,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我是在2014年考上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杨玥坤回忆起自己求学的时光,那一年在后来被人们誉为“中国创业元年”。第二年,零号湾在校园的西北角启动建设,如今那里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大零号湾”——一个拥有完整创业服务平台和成长培育生态体系的科创集聚区。“现在回头看,创业的齿轮,也许在我入学的那一刻就开始转动了。”杨玥坤说道。

2023年2月,硕士毕业仅半年,这名95后青年便在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创立了上海翼翀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飞机发动机的研发。目前,已经有两台样机正处于安全性测试阶段,并正在通过和航空实验室的合作,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

对于初涉商海的杨玥坤而言,这样的重资产、长周期项目无疑充满挑战。然而,他的底气源自本科时期的深厚积淀。在上海交大,他加入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这支车队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是成了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在24小时运转的学生创新中心,赛车队的实验室和车间总是最晚熄灯的。对于这群与时间赛跑的年轻人来说,面对赛道,唯一的选择就是驰骋。这种钻研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他创业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杨玥坤渴望将技术成果和设计经验应用于实际,推动行业发展。

“我们车队在轻量化和燃油效率两个领域积累的成果很显著,我在车队的2年里,受益匪浅。”杨玥坤告诉记者,正是这段经历帮助他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在退出了车队后,杨玥坤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开启了“如何让飞机发动机更加省油”的课题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渴望将技术成果和设计经验应用于实际,推动行业发展。对他而言,创业是技术人肩负的时代使命。

与众多在大零号湾孵化的硬核科技企业一样,翼翀动力在初创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而是如何将公司从0到1构建并运营起来。这对长期沉浸在实验室、与精密仪器为伴的工科男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产业的培育需要工科与商科的强力协同,而这正是他们所欠缺的一环。

幸运的是,这个困境很快得到了解决。通过参加2023年闵行区创业人才梯度培育计划系列课程,他们学习了宏观经济分析、管理决策指导、战略思维分析、企业估值工具等课程,许多实操性问题得到了具体指导。这让他们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科技公司的华丽转身。大零号湾的优质创业土壤为他们指明了未来方向。杨玥坤特别提到零号湾对企业的辅导,如创始人例会等分享心得、解决问题的平台,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去年,他还通过闵行团区委参加了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  展望  /

杨玥坤表示,公司目前最需要的是投入而非客户:“我们聚焦的是3~5吨的工业无人机的发动机,山区是其重要的应用场景,小批量、高品质是其最大的特征。正因其特殊性,所以更加需要国有资本的注入,希望支持力度可以进一步加大,这对于在小众赛道上奔跑的初创企业,非常重要。”

 数据和场景哪里来? 

这些“纸上谈兵”,在上海能获得支撑

郝若辰 95后

兆边(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20年创业

“上海不光有我18岁的学校,还有我28岁的梦想。”


“不好意思,今天开会开得有点晚了,要不我们改到明天再联系?”晚上8点41分,郝若辰的短信跳进了记者的手机。自从2020年10月创立自己的公司后,这位95后博士便致力于解决网联自动驾驶混合流智驾水平及渗透率长期演进中的诸多关键共性问题。在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嘉定基地),他以不懈的努力融入“嘉”速度。

郝若辰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与交通领域打了整整12年交道。从2013年到2021年,他在同济大学一路读到博士,并在读博的最后一年选择创业。“2020年被认为是智慧交通落地的关键年,当时我还在读博,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郝若辰说,“作为一个交通人,一个年轻人,身处拥有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的嘉定,我总要做点什么。”

8年的同济生涯,不仅让郝若辰学习了过硬的本领,也拓展了宽广的舞台。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成了郝若辰手上一张张闪闪发亮的成绩单,一块块坚实有力的敲门砖。然而,因为所涉行业的特殊性,这条创业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走——哪怕技术再先进,理念再超前,如果没有数据支撑和场景支持,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作为民营企业,尤其还处于初创期,想要获取相关资源,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非常感谢,在嘉定团区委、科技园组织的创业辅导活动中,相关国企联系了我,并介绍了安全开放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环境,为我们的成果转化解了燃眉之急。”郝若辰回忆道。

目前,公司核心产品包括云控平台、边缘计算设备、路侧通信单元等,已申请或已授权9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作为牵头单位,携手同济大学等获得首批交通应用领域“MEC与C-V2X融合测试床”资质,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制定了中国首套《车路协同智能路侧决策系统》,全面定义了智慧道路在车路协同决策过程中的角色。

/  展望  /

不久前,郝若辰接到长三角一家企业的合作邀请,虽然条件颇为丰厚,但他还是婉拒了,一方面是出于情怀——上海不光有自己18岁时的学校,还有28岁时的梦想,另一方面是出于憧憬——看好嘉定不断加大无人驾驶布局的力度。“最近,我们的‘智能网联交通路侧边缘计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在融资,我们希望获得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青睐,因为这不光是门生意,更关乎未来的走向,可靠、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青年报记者 杨力佳

编辑:高玲 郭佳杰 梁文静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