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让中式美学,为年味注入灵魂
2024-02-0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共度除夕的美好时刻。与此同时,关于“年味”越来越寡淡的感慨也不绝于耳。人们之所以觉得年味一年比一年淡,无非是春节的“特殊性”在减弱。从前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享用的锦衣玉食,如今平日里全都有,当春节和日常拉不开距离,年味又岂能保持浓度? 

从根本上说,这是物质丰盈所产生的“副作用”。道理很简单,既然今天的人们不需要通过春节来满足稀缺的口腹之欲,那么,年味日益减少就在情理之中。而事情还有另一面。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与物质“脱钩”,其实意味着春节之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早已超越单向度的物欲层面,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不是“吃好穿好”就算“过好年”了。我们理应有更高的追求。 

在这种社会心态的推动下,“中式美学”得以复兴并焕发出新生命。于是我们看到,今年春节,各种有创意又有品味的“新玩法”一个个解锁了。 

过年不是要穿新衣吗?有人便别出心裁,盘扣皮衣叠穿帽衫、宋锦外套搭配牛仔裤,还有用马面裙配针织毛衫的。春节不是要逛灯会吗?上海豫园的民俗艺术灯会、黄山的徽州鱼龙灯会、南京的秦淮灯会,均以现代光效营造东方神韵,成为破圈爆款。至于写春联、剪窗花、舞龙狮等传统民俗,人们也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玩出了新意。 

可以发现,经过近些年“国潮”的酝酿和积累,人们对中式美学的认知已然突破了中国结、唐装的窠臼,而延展出更多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追根溯源,这个契机其实是春节、元宵、七夕等传统节日带来的。传统节日因其不同于消费社会的特质,让现代人有机会挣脱高度同质化、扁平化的商业逻辑。有心人完全可以去传统文化的宝藏里“挖宝”,将它们与现代因素杂糅,创造“新中式美学”。这又会反过来赋予春节等传统节日以新形式、新意味乃至新价值。如此,春节就和日常生活拉开了距离,呈现出一定的陌生感、新鲜感。如此,令人怀念的“年味”不就回来了吗? 

进而言之,现代人和传统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承接者和接受者,还应该是发扬者和创新者,也就是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所谓俗随时变,中式美学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正是孕育创新的土壤和宝藏。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