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破圈|让非遗浸润每一个看故事的人
2024-02-23 文教

我心中的“国风”


用视频向年轻群体呈现时髦、有趣、有用、现代化的中国非遗,在拍摄非遗手艺人的过程中一步步靠近“全民非遗”的内心愿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在台州仙居探访需要35万针的针刺无骨花灯;前往山东潍坊寻找流传600多年的木版年画;展示世界最老油纸伞的中式浪漫……在一个个中国非遗传播短视频里,厚重的文化情感和历史情怀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看故事的人。95后非遗传播博主用视频讲述“好玩、时髦、有用、现代化”的中国非遗,为守正创新的非遗传播增添新的青春故事。

  ※  缘于求学时感知的非遗魅力  ※  

两分多钟的短视频,犹如一个微型非遗宣传纪录片。随着视频播放,一个个关于中国非遗技艺和非遗手艺人的故事,徐徐展开。

非遗针刺无骨花灯的一张桑皮纸需要经过72道工序,一个灯笼要手刺几十万针才能完成;一把油纸伞经劈伞骨、穿伞、糊纸和刷油等72道工序,历经半个月的时间潜心制作;一生致力于给古画做修复的手艺人,妙手修复让古画重焕神韵……

这是一位95后视频博主在小红书上分享的有关非遗技艺的短视频,用手中的镜头讲述中国非遗故事。有意思的是,这位热情推广非遗传承的女孩,在网上给自己起的绰号却叫“别传承”,女孩说“因为我姓‘别’,拍摄的是关于非遗的内容,所以选择这样一个ID名,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传承下去。”原来,利用自己姓氏的特殊性,制造一种反差效果,恰恰是她在网络上更好地聚拢人气、调动年轻粉丝对非遗产生兴趣的一种方式。

这位女孩与非遗有着特别的缘分,在上海读设计专业研究生时,她的研究生课题是关于海派非遗,通过结合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五感”,建立一个体系向大家呈现非遗。毕业后,她从事过时尚行业,在工作中也会接触到非遗。“从时尚行业辞职转型做非遗传播博主,离不开日积月累。我想以一个好玩、时髦、有用和现代化的方式呈现中国非遗。所谓有用,是希望通过我的角度,将非遗和现代接轨,让大家感受到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在新的场景增加新的功能用途。大家的评论点赞和支持给了我很大信心,很多网友喜欢非遗,让我知道做非遗传播视频这件事很有意义。”

  ※  计划呈现100项中国非遗  ※  

用视频拍摄非遗的过程,也让这位博主不断地了解和热爱中国非遗。“一个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需要针刺多少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她前往浙江台州,走在鹅卵石的小路上,走过石板桥,亲身拜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并在周边住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只为更好地了解、拍摄和展现这项素有“中华第一灯”美称的非遗。

这项非遗的奇特之处在于整灯不用一根骨架,只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片黏贴接合,再用绣花针刺出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进行覆盖,该工艺源于唐朝,在当地又被称为“唐灯”。在视频中,博主不单描述了非遗手艺的工艺步骤,更通过参与制作,直观地展现出非遗的难点和魅力所在,并生动呈现了非遗手艺人精雕细琢的匠心和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

在为非遗手艺人拍摄照片的时候,她注意到对方特意为此换上传统民俗服饰,“这位手艺人已经80多岁了,做了60多年针刺无骨花灯。在手艺人心中,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永远是美好和庄重的。”

联系这些非遗手艺人,并非一帆风顺。她说,“最初没有粉丝时去联系还是挺难的。真正放在心里且想做的事,一定会有动力去努力争取,直到最终实现。拍摄第二条余杭油纸伞时,余杭油纸伞非遗传承人刘伟学老师没有因为我是新人而区别对待,反而很支持我拍摄,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也坚定了我将以自己的方式宣传100项中国非遗的计划。到后期接触很多国家级、省级的非遗老师,他们都非常愿意分享和传播,也让我看到更多中国人内心对文化自信的坚守。”

  ※  打造更具象的“中国非遗地图”  ※  

谈及未来愿景,这位95后视频博主说,“带动和影响年轻人,才能给非遗带来更多机遇。我希望再过几年,非遗会更普遍,可能会是‘全民非遗’的状态。每一项非遗都是一个人、一个行业的体现,是时代的缩影。”

今年河南卫视春晚、小红书《大家的春晚》以及央视大年初三《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都让她看到了浓烈的传统文化气息。在她拍摄的过程中,她也感受到很多人喜欢非遗,但没有更多的了解渠道。她希望她的非遗视频就像是给大家绘制了一个更具象的中华非遗的地图,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非遗,甚至成为非遗传承人。

在瞬息万变、资讯不断更新的年代,中国非遗的魅力和手艺人的故事是视频博主取之不竭的选题库。“以我拍摄的中国传统年画为例,中国传统年画分四大派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选择山东年画的原因,是我看了大量文献发现,山东年画诞生于明末,兴盛于明清。山东潍坊木版年画是全手工操作,具备‘颜色艳丽、构图完整,造型夸张、寓意深刻’的特点,是最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年画,也是我心中年画之首。”

见识和思考得越多,她就越希望非遗手艺被更多人知道,把非遗传承人的产品向更多人推广,让他们得到经济上的正向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到他们,也能让这项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因此,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传播中国非遗,期待与更多的年轻人共振。

  ==  对话  ==  

真正的手艺传承,首先需要热爱

Q:你觉得对于年轻人而言,非遗的魅力是什么?相对于读研时偏学术性研究非遗,如今拍摄非遗视频,让你产生了哪些新变化?

A: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手艺人的故事让我们学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他们的美好品质。以前读研时的学术化研究,更多是学术普及,而现在的非遗拍摄更加生活化,我能更深入了解手艺人与非遗之间的故事,能更好地传承与宣传。

Q:拍摄非遗的过程中,有哪些让你感到温馨的时刻?

A:其实每一个非遗视频的拍摄,都有难忘或温馨的时刻。我记得在我拍摄木版年画手艺人杨传峰老师时,他们家有3个孩子,当我问及手艺传承时,杨老师说他会给每个孩子提供培养手艺的机会,带领他们去探索,最终让孩子自己去感知。“因为真正的手艺传承,首先需要热爱。我们手艺人,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会把手艺坚持下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