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可持续旅行的人生剧场
椿庭朴门是崇明岛上一个充满可持续理念的生态农场。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如何在古朴村落中体验非遗手作、采摘生态果园的硕果、围坐篝火共享晚会、欣赏舞狮的震撼表演、品味地道的当地家宴,甚至有机会与村里的青年深入交流?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致力于推广可持续旅行的郑洁莹精心策划了多条“寻找消失的年味”旅行线路。而她自己,则选择追寻家族历史,首次与亲属一同踏上祖籍宁波的寻根之旅。这,也是一种对可持续旅行的独特诠释。
可持续旅行,远不止于环保
“在许多人眼中,可持续仅仅局限于环保议题。然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方面中,环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涉及的是社会人文、本地经济以及社区关系。”在郑洁莹看来,寻根之旅正是对家族内在情感的关注,是家庭关系与在地社区联结的一种可持续表达。特别是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走进富有特色的乡村,感受浓郁的本土年味,无疑能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
2018年,郑洁莹将自己的社会创业方向聚焦于擅长的社会公益领域。她深知,“公益领域常用资金捐助来助力社会发展,但我更希望大家能亲身参与,真正实现意识的改变。而旅行,正是一个比较好的媒介。”因此,在她策划的旅行线路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可持续理念。参与者居住在当地人家中,品尝由特殊人群提供就业的餐厅所烹饪的美食,购买那些由本地人和本土资源精心制作的特色产品。这不仅是一种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维度体验可持续旅行的方式,更是一种对目的地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对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与推动。
以上海崇明岛上的椿庭朴门为例,这个充满可持续理念的生态农场仿佛都市中的世外桃源。郑洁莹和她的团队为一家企业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可持续团建。在这里,参与者可以坐在麦田中静观落日余晖,与各种小动物不期而遇,在码头目送木船泛起层层涟漪。除了这些自然体验外,同事们还可以在共享厨房中一同生火做饭,围坐在篝火旁分享家常。椿庭朴门倡导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循环共生。饭后厨余垃圾被巧妙转化为堆肥,这里的农事活动严格遵循时令进行,不施农药、化肥或除草剂。稻田中放养的鸭子不仅为稻田除虫施肥除草,还形成了“稻鸭共作”的良性生态体系。
郑洁莹和她的团队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前往广东开平仓东村的旅行。在这里,参与者不仅可以品尝到令人回味无穷的岭南家宴、亲手体验非遗手作的魅力,还可以骑上自行车穿梭在仓东及其周边的古村落中,探访古碉楼及其建筑群落,了解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甚至还可以前往自力村打卡电影《让子弹飞》中黄四郎的府邸所在地,沿着落日余晖的方向一路骑行欣赏沿途风格迥异的碉楼和居庐。“我们会告诉大家这些建筑背后的本地文化延续,希望大家不要只注意眼前特意打造的‘网红’卖点,同时也要看到历史留下的印记。”郑洁莹表示,相较于常规游客的走马观花式打卡拍照,他们更注重深度参观与体验,因此在策划线路时总是力求创新,让旅行变得更加有趣味性。
郑洁莹自豪地表示她和团队“有两把刷子”,即擅长于寄情于景的体验内容策划以及托物言志的文创内容策划,“我们将富含可持续主题的地方、人物、故事以及互动等元素巧妙融入其中,使得旅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玩过程,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之旅。”
意识先行 号召一起践行可持续理念
团建和游学线路是郑洁莹这些年来做得最固定的线路。一条成熟的线路从策划到实施往往需要耗费两三个月的时间。在事先考察踩点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与当地人进行深入沟通以确保目的地具备成为优质旅行线路的条件。随后他们会运用独特的宣传方式对线路进行精心包装并最终顺利招募到合适的游客。“我们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旅行是一个人生剧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或许还是这个剧场中的编剧呢。”郑洁莹笑称,主题游学正是他们作为外来者向当地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发展变化,他们选择最具特色的人、文、地、景、产等元素串联起一条引人入胜的故事线。
在可持续旅行中体验当地的人文特色。
在印度,他们跟着女性司机出行,在弱势群体就业的餐厅用餐,听不同的人讲述自己的经历,郑洁莹感慨,“一趟旅程也可以如社会学家的田野调查一般,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也更理解自己。”又如在千岛湖,他们远离景区,深入水源保护的一线,跟着环保工作者、生态村原住民、水下摄影师、水上运动者等与水源共生的群体,观看水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流动,“普通游人看水是水,我们想要看见水的一生。”
一趟五至七天的可持续主题游学,让大家从对可持续的理解仅限于环境,到学习可持续背后更深更广的概念,这便是郑洁莹的目的,“改变大众对于可持续的观念,这让我感觉特别有成就感。”尤其在主题游学过程中,设置一个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工厂为路线目的地之一,带领学生实地观摩废弃塑料瓶是如何变为可再利用的原材料,比如这些塑料颗粒经过机器加工和再造,可以变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背包、衣服等。
这类可持续想法的推动不仅仅体现在对自己产品的受众,郑洁莹还将可持续理念推广至旅行行业的从业者,“去直接改变从业者的想法,为他们培育可持续概念,那么他可能影响的是他更多的客户,他们的客户人群基数比我们大得多。”她清醒地认识到可持续旅行市场目前依旧很小,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被资本青睐能赚快钱的商业,但却是一个值得等待、具有长期价值和长远意义的社会创业。“可持续旅行在旅游行业中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通过庞大的旅游市场推动,比我们自己慢慢开发市场更有效率。”郑洁莹欣慰地发现,现已有不少旅行企业在内部成立了可持续旅行的相关部门,甚至不同企业之间还成立了倡导可持续旅行的联盟,“我个人推动力量有限,只要能对提高大众的可持续意识有帮助的,大家可以一起参与进来,影响力会更深更大。”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