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元宵行街会如期至!民俗文化“走起来”“动起来”
锣鼓激奏震天响,攘来熙往闹新春。2月24日下午,四平路街道举行我们的节日——“长三角非遗荟聚 环同济‘龙’闹元宵”2024年杨浦区环同济第十九届“元宵行街会”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苏家屯路、抚顺路上起欢歌、行花车、摆市集、闹民俗,成了一片欢乐喜庆的海洋。
区委书记薛侃,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游海洋,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刚,副区长王浩,市文明办活动指导处处长朱维妙出席活动。
薛侃、吴广明、游海洋、卢刚、王浩、朱维妙与市民代表共同启动活动,标志着元宵行街会正式开始,也寓意新的一年百业兴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24支队,近500人!
文化瑰宝“走起来”了
“咚咚锵锵!”执棒击鼓,边舞边奏,震撼磅礴……广泛吸纳南北传统锣鼓艺术的杨浦工人大锣鼓,是曾经杨浦作为上海老工业区的时代产物,如今由杨浦区文化馆重新演绎,在喧天锣鼓的恢弘气势中,拉开了整场元宵行街会的大幕。
本次行街会分“三地非遗 亮相魔都”“都市民俗 经典传承”“街校人文 绽放风采”三大篇章。行街方阵由24支表演队伍近500人组成,从苏家屯路出发,行经主席台驻足期间,上演武术、民族舞蹈等非遗成果,呈现“应接目不暇,惊叹神已驰”的文化意境。
“来了,来了!快看,快看!”作为第一篇章的主角,长三角队伍率先惊艳亮相。自安徽滁州远道而来的20员老将,上演的是一出“五马破曹”;江苏扬州德才扬剧团的一曲扬剧,刚柔并济、绕梁三日;浙江湖州的船拳,融合南派少林武术,一拳一法,灵动轻盈,一呼一吸,似行船于江南水乡……
上海本土非遗项目同样精彩。三林龙狮队龙腾虎跃歌盛世,奉贤滚灯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队展现码头号子文化风貌。而在第二、第三篇章,崇明、嘉定、长宁等各区文艺团队纷纷到场“助阵”,还有杨浦辖区学校师生、社区文艺团队等共同带来表演。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民俗表演,引得苏家屯路两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市民们或拍照片,或热烈鼓掌,随着行街队伍的精彩表演,大家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事实上,四平路街道的“元宵行街会”由来已久。四平路街道市级非遗项目“元宵行街会”自2005年开始成功举办了十九届,已经发展成为辐射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经过10多年的努力,2018—2020年和2021—2023年街道连续两届获评“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元宵行街会”获评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成为居民群众每年期盼的文化盛会。
40多位传承人
“手把手”揭开非遗面纱
居民们光看还不过瘾。苏家屯路上办起了“行街会”,紧靠的抚顺路上则开起了非遗市集,开设非遗作品展示区、非遗美食品鉴区、非遗技艺互动区、非遗手信纪念区等四大区域,让居民们亲自动手、亲身体验。
现场,抚顺路北面为非遗“吃喝”一条街,南面为“玩乐”非遗项目互动展示一条街,邀请40多位非遗传承人亲自坐镇,与居民们开展文化互动,让市民能沉浸式、近距离、有深度参与非遗文化体验。
猜灯谜、糖葫芦、浇糖画、煮元宵……一个个摊位排开,让人回到了儿时坐在爸爸肩头逛市集的模样。许多市民特地穿着汉服前来“赶集”,没穿来的也可以在“汉服体验”摊位租一套,过个有仪式感的元宵节。今年11岁的袁烨婴就是小小汉服爱好者,她说,自己家人都致力于传播传统民俗文化,自己是“穿着汉服长大的”。
来自同济大学、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的留学生身穿汉服,亲身体验非遗手作,品尝非遗食品,回头率100%。不少留学生直呼,“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开启“线下+线上”“台前+幕后”的联动,全方位、多角度同步直播,展现民俗文化与非遗人文底蕴,让居民不出家门也能感受非遗文化大餐,线上同步一起“云端”闹元宵。
年俗,历经千百年传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折射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情感。本次元宵行街会的举办,旨在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杨浦区文化软实力,打造上海非物质文化品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居民家园归属感。
据悉,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杨浦区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支持,杨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四平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
编辑:黄烨
来源:上海杨浦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