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从全是老人到年轻人占比近三成!年轻人看病,正悄悄选择陪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视频
早上八点,医院人头攒动,狄雅美正陪着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就诊。挂号、缴费、取就诊单、扫码签到……狄雅美负责帮忙办理各种手续,而连续发热多天的小伙只用坐在旁边等待即可。两个小时后,所有的诊疗流程完成。
一个人去医院,似乎总离不开无助、孤独、辛酸这些关键词。即便是年轻人,他们也不愿独自去医院,在就医时缺乏陪护,常常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为了缓解就医孤独,给患者提供一对一陪伴和专业协助,陪诊师便应运而生,他们也成了年轻人的看病“搭子”。
2023年,陪诊师行业高速发展。记者从沪上多家提供陪诊服务的公司了解到,来寻求陪诊服务的人群从全是老年客户到现在年轻客户占比近三成。陪诊师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同时,青年人群也正逐渐成为常见客户。用90后胡俊(化名)的话来说,有了陪诊师的陪伴,不仅就诊过程更加顺利和舒适,为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远离了孤独感。
“一个人看病,觉得自己有点可怜”
两年前,胡俊离开自己的家乡湖北,和妻儿分开,独自一人来到上海这个城市打工。平日里只要没什么不舒服,即便是独处,只要能和家人微信视频聊聊天,胡俊并没有孤单感。
但是今年1月份,有一天早上起床后胡俊发现全身不适,头晕无力,连站立都困难,一量体温,39.1℃。亲人不在身边,朋友也都需要上班,想到要独自前往医院,胡俊瞬间有种孤独感,“那一刻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可怜。”
突然,胡俊想起之前在门诊体检时,拿到过一份陪诊业务的介绍,于是立刻通过小程序一键下单。电话那头,与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沟通。一个小时不到,一位40岁不到的陪诊师便出现在了家门口。就诊当天,陪诊师提前帮忙取了号,进行各种检查,并帮忙拿药,全程陪同。直到将胡俊送到家中后,陪诊师才离开。
“第一次见面的陪诊师,却以朋友的方式全程陪同,完全没有那种陌生人只是完成任务的感觉,就像是家人的陪伴。”胡俊说,因为年轻身体好,来上海两年只去过医院一次,上海的很多医院他都不清楚具体位置,甚至连就诊的流程都不了解。“但是陪诊师对医院流程非常熟悉,整个看病过程非常顺利,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
和胡俊一样,李丽(化名)是一个独立的女孩,同样一个人在上海打拼。偶然的一次例行体检,发现身体有一些小问题,需动个小手术处理。怕家人担心,李丽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求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助,而是选择了陪诊服务。虽然病情并不复杂,手术方式也仅是微创,但是需要独立面对,李丽心里多少有些忐忑。李丽说,这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接受手术,没打过麻药,也不知道躺在手术台上是怎样的感觉。
和很多独自看诊的年轻患者一样,李丽对医院、对医生、对手术充满了未知和恐惧。陪诊师小张为了缓解李丽紧张的情绪,手术前一直在陪着她聊天。她们聊各种年轻人喜欢的话题,聊到了美食,聊到了旅游,甚至聊到了电视剧中的偶像医生。手术持续了20多分钟,过程非常顺利。李丽说,她所在的公司里,像她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在大城市打拼的他们心里明白,多数时候和父母的吐槽只会增加他们的担心,并不能和自己有太多情感上的共鸣。陪诊员的出现,让他们在生病的时候有了“临时家人”。
不过,在寻求陪诊的年轻人中,除了在沪打工的年轻人,也有着不少上海本地的年轻人。
20多岁的雯雯(化名)患有尿毒症,她每周需要去医院血透。通常去的时候精神挺不错,然而血透结束后精神状态就不行了,浑身无力,感觉自己打车回家都难。之前,雯雯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一款专护小程序,因为心疼家人看到她血透后的样子伤心难过,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了一单陪诊服务。“陪诊员上门后,我把需求和她沟通之后,她便陪同我去了医院。”雯雯说,那次血透很顺利,陪诊员专业而又细心。而她看来,花钱请专业陪诊员,就诊便利的同时,也可以避免让家人看到她难受的样子,自己对家里人的愧疚也减少了,觉得非常值。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年轻人对于抽血、肠胃镜的恐惧程度较高,出来后也是半清醒状态,在就医时缺乏陪护,往往会面临各种难题。疼痛加上恐惧,让很多年轻人不敢独自去医院。而职业陪诊为他们提供了极大便利,这部分年轻人逐渐成为常见客户。
其实对于这样的年轻患者,他们大多行动自如,也能熟练掌握数字化医院智能化的操作,精神依靠和心理疏导或许才是刚需。
从全是老年客户到如今年轻人占比近三成
作为一个有着3亿市场的新兴朝阳产业,陪诊师这种新型服务关系的出现,在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的现阶段,正从一线城市逐渐向全国扩展。但除了老人外,年轻客户也有明显增长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狄雅美所在的上海全程玖玖健康服务有限公司的陪诊客户中,年轻客户占比数量增长至两三成。而有些陪诊公司的年轻客户甚至达到了三成以上。
四年前,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狄雅美来到上海全程玖玖健康服务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专业陪诊师。在成为陪诊师前,她是沪上一家企业的客服,有着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为什么转行做陪诊师?狄雅美说,这份职业很新鲜,可以帮助人,自己也可以学习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上岗前,狄雅美接受了严格的专业培训。她说,排队挂号、送取病历、跑腿取药、陪伴就医……一切和看病就医相关的内容都在陪诊师的工作范围内。不过,优秀的陪诊师除了熟悉医院的各种就诊流程之外,必须学会做到共情,可以站在患者的角度和医生进行沟通,就像是“亲人或好友陪着他们看病”。“刚开始其实挺难的,比方说患者手机不会弄,我就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用。不过最难的还是如何获取患者的信任,慢慢地走近他们的心,他们才会告诉你现在到底有什么困难,这样才能将陪诊服务做好。”
在狄雅美服务过的人里,以异地患者和老年患者居多……但最近她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年轻人也在悄悄寻找陪诊,她服务的客户中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从之前几乎没有年轻客户,到现在年轻人占比超过两成,并且呈增长趋势,还是能明显感受到这个变化的。年轻人的陪诊需求,一方面是客观需要,医院里有些检查项目最好有家属陪同,但他们一时间可能找不到合适的陪伴者;还有些年轻客户,则是出于心理上的孤独感,对疾病有恐惧,就医时希望有人陪着。”狄雅美告诉记者。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做好他们的‘临时家人’”。狄雅美遇到过一位异地就医的女患者,30多岁的她来自安徽。那天,她一个人来上海看病,只知道医院的名称,却不知道下了动车怎么走。狄雅美去火车站接她,陪她坐车到医院。过程中,教她怎么看指示牌,如何使用网上互联网医院。去医院看完病,又把她送回车站。这位患者十分依赖她,分别时一直和她在说“感谢”。
“很多人对看病有一种天生的恐惧,职业陪诊为他们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他们逐渐成为我们的客户。”狄雅美告诉记者,每次的陪诊费用在150元到500元不等,多数年轻人表示可以接受。
在狄雅美看来,专业陪诊师是一项提供情绪价值的服务,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大多数都伴随着持续性焦虑、紧张的状况,安抚对方、给予鼓励和安慰在这时作用是非常大的。
狄雅美还遇见过一位查出重病的年轻女孩。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女孩独自扛下病痛,治疗期间数次问诊都是在她的陪伴下进行的。“那个女孩说尽量不麻烦家人,我不断给她信心和鼓励,她真的开心了不少。”
尽管入行时间才短短四年,狄雅美十分看好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的前景。“看到患者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我的心灵也会得到治愈。而年轻人需求陪诊,对精神上的要求更高。我会继续做下去,希望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狄雅美有着自己的陪诊原则:比方说不代替患者做诊疗决定,如果因为自己的建议导致了不利后果,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提前告知陪诊费用,就诊过程中的支出要留下收据作为凭证,交回到患者。还有重要的一点,不随意打听患者隐私,严格保护患者隐私。“让患者充分信任我们,就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不够专业,只会影响陪诊师这个行业的发展。”
年轻人的看病“搭子”,如何走得更好更远?
求运动搭子、健身搭子、旅游搭子……眼下,互联网平台上一股“搭子式”社交风潮来袭,打开各类社交平台网站,能看到各式寻找搭子的帖子。“搭子式”社交风潮来袭的背后,正是现代人的“孤独感”显露。
网络上流行过一张“孤独等级表”,其中“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被认为是最孤独的事之一,“一个人做手术”更是成为网友口中的“终极孤独”。因此,不少年轻人会为自己选择陪诊服务,找一个看病“搭子”来抵抗这种孤独。
2023年,陪诊师行业高速发展。记者看到,目前在多个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接近600家,部分店铺每月销量可达千单左右。其中,有的是来自保险公司赠送的陪诊服务,有的是护士业余接单,也有的是全职做陪诊师的。其中,App、小程序、公众号已成为陪诊服务的主要通道。
不过,记者发现,除了相关企业推出陪诊服务外,有些个人也加入了陪诊师队伍。之前有媒体报道称,1997年出生于湖北的潘宇晨,曾在当地的电商公司工作,一次在上海医院的就诊经历让她感受到陪诊员的重要性,于是她决定裸辞,加入到陪诊这个行业里。从2023年11月至今,她已经在上海服务了30余名患者及其家庭。在做陪诊员的过程中,她也将自己的体验经历分享到了社交平台。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陪诊师”确实有着很大的市场,但这一职业目前还未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不仅没有统一的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关于陪诊师的准入门槛,相关部门也还没有作出硬性规定。在他们眼里,职业陪诊行业在患者、家庭、医院、社会层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存在从业人员准入门槛低、市场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随着年轻客户的增加,则对陪诊师队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有不少年轻人提出,陪诊App开发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陪诊人员的资质审核和管理,并加强对陪诊服务的监管和管理。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陪诊服务的认知度和信任度。“通过出台人员任职标准、陪诊标准等相关规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比如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对从业人员要求具有医药、急救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并加强陪诊师对于患者隐私的保密意识,深入学习医疗知识,比如设立专业培训机构,规定相关职业考试。”
虽然新职业在发展初期难免会出现问题,但是它的好处也是实际存在的。只有引导行业和市场发展协调推进,才能让陪诊师这一职业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之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陪诊员还没有进入正式的职业目录,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其服务内容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约定。“由谁来监管?如何将陪诊服务做得更好?在提供好服务的同时,职业规范与相关办法亟待完善。”
“年轻客户的需求和老年人不完全一样,其实对我们而言,挑战性更大,彼此间的话题也不一样。”狄雅美等陪诊师对此的理解是: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让自己专业起来,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份职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