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水下的秘密”,被这部上海出品的纪录片讲透了
2024-02-27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2022年3月正式启动的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极大的水下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完整记录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过程的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将于2月27日和3月5日在东方卫视“新纪实”时段和百视通新媒体先后上线上下两集。

  ※  打造上海气质的考古实录  ※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对于深化上海地域文明历史研究、更好探寻“上海之根”、更好回答“何以上海”,起到重要作用。

沉船考古通常有原址保护、围堰发掘、拆解打捞、整体打捞四种方式。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的是整体打捞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长江口河口海岸交汇处的特殊地理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借鉴了2007年南海一号沉船整体打捞的成功经验,所以选取了这样一种难度最大、创新性最强的打捞模式。

长江口是中国几大江河入海口之一,水流急,泥沙多,能见度差,还要考虑潮汛、台风等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水下打捞,可谓没有先例,上海必须做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上海各方为这次打捞专门设计建造了“大力号”和“奋力轮”的水下考古专业船,堪称世界首创、中国原创、上海独创。

全程记录这项伟大的工作,为“长江口二号”考古现场的作业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一百五十多年前沉没的一艘木帆船,纪录片团队现在能拍到什么?如何通过现在的人的故事,去讲过去的故事?如何让观众去关注一个“肯定会剧透结果”的考古事件?纪录片团队决定和考古工作者一起去探寻,通过研究团队的视角去拍摄,不但记录下他们的发现,更记录下探寻的过程。

“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项目是一个综合多学科多工种的复杂工作,涉及造船史、科技史、港口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工程学等众多课题。为了对项目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基础,主创团队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下,拜访了“长江口二号”考古项目的众多合作机构,包括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等,走访请教了近30位各领域各专业的学者,调研组梳理学术资料形成专项调研报告110多篇,脚本撰写、修改30多版。

纪录片从上海水下考古的发端讲起,徐徐展开“长江口二号”发现的过程,从上海特殊的河口考古的环境,到十二年磨一剑的探索,再到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的阶段性成果。当把以往不曾设想到的、似乎和“考古无关”的各学科、专业的探究汇集到一起,就产出了一部极具上海特色和气质的考古实录,开放、务实、融合、创新、追求卓越,都在其中有所体现。

此外,纪录片的创制,在影视化叙事上,也加入了不少“上海元素”。该片邀请了上海籍配音演员林栋甫为纪录片担任故事讲述人,他用一个老上海市民的口吻缓缓讲来“长江口二号”的故事。他极具辨识度的声音,和这艘历史古船,和上海城市的故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连接,相信也会唤起不少人的上海城市记忆。

  ※  还原现场更注重后续科普  ※  

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由上海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纪录片中心戴诚娴工作室承制,并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

“探寻式记录”是该片的鲜明特色之一。纪录片总顾问之一,长江口二号古船项目主要负责人翟杨在看完全片后评价:“纪录片挖掘深、主题全,展现了长江口二号古船多方面的价值。”

记者获悉,该片耗时一年半,主创团队跟随考古和打捞作业的核心工作组实地拍摄,通过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打捞、保护与考古的完整记录,展开了一段对清末长江航运史、上海港口发展史和中国传统造船史的追寻之旅,解答了这一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古沉船的各种谜团。同时也全面展示打捞和考古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领先科技,讲述科技攻坚、学术探索和文化传承中的鲜活人物故事。

除了在水上作业“第一现场”的全程跟拍,纪录片还将故事线延伸到了古船迁移进入船坞后的保护与考古过程,将上海老船厂工业遗产的故事,和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家的新故事结合起来。未来,一座古船博物馆将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建成,对所有市民开放。这是上海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上海响应新时代文物工作精神,“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

为了更好地向公众普及有关长江口二号古船的科学知识,纪录片中心还在创制过程中携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打捞局等七家单位共同主办了“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水下考古·纪录拍摄”研学半日营等活动。这是导演团队的一次创新尝试,旨在让纪录片参与到城市大美育的建设之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