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董宇辉“清空”的究竟是什么?
2024-02-2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2月27日,董宇辉突然将其微博内容清空,网友纷纷发问:董宇辉又怎么了?连带着,当日东方甄选盘中跌幅一度超过6%,逾10亿港元市值蒸发,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事情缘于三天前“与辉同行”上线一款女式内衣内裤,其间,董宇辉三次拒绝粉丝要其讲解的诉求。稍后此事登上热搜,收获3.2亿阅读量。董宇辉显然颇为厌恶。果然,他言出必行。 

董宇辉清空的是个人账号,行使的是个人权利,外界无权干涉。但透过此举,我们看到了一位内心仍有所坚守的“头部网红”。 

按理说,董宇辉本可以轻松应对此事,插科打诨,“幽默”一把,趁机拉一波人气。这也是网红的常规操作。可他没有这样做。这说明董宇辉从未把流量、带货当作最高价值,他的心目中存在着高于流量、高于带货的道德律。正是这一道德律而产生的羞耻感,阻止他去做自己感到不适的事。一个坐拥上亿粉丝、被赞美包围的网红能够遵从内心,不忘乎所以,是难能可贵的。 

不过,为一次看似很快会过去的风波清空微博,毕竟给人以“反应过度”“小题大做”之感,进而引人追问:董宇辉是不是另有隐情?那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追根溯源,这或许和当前环境下公共理性的普遍缺失有关。 

社交平台本质上属于公共领域,人们在公共领域发言,应当遵循理性和宽容两大原则。理性,是指人们在讨论公共议题时要保持客观,讲道理,避免情绪化表达。宽容则是对人的矛盾性予以包容。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一个人见闻再广、学识再丰富,也有短板,不可能永远正确。并且人的情感、看法随时会变,针对不同议题有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连天资卓绝的梁启超都常常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开战,何况普通人?包容人内在的矛盾性,就事论事,才能有效沟通,促进良性互动。 

然而曾几何时,社交平台上盛行所谓“考古”“挖坟”“翻合订本”。具体而言,有些人热衷于将与之有意见分歧的网友,特别是明星、名人的言论翻个底朝天,摘出其中的“黑料”,进行断章取义、上纲上线地再加工,然后发起“魔法攻击”。试问,这世上有几个人经得住如此网暴呢?一旦掀起风浪,大V轻则名誉受损、人设崩塌,重则身败名裂、前途尽毁。 

类似事例多了,大V们学乖了,对公共议题保持沉默。不少人干脆退出社交平台。实际上,董宇辉不是第一个清空微博的人,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这当然是个体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个性决策。可另一方面,这也是公共理性缺失所导致的无奈之举。公共领域又少了一个有趣的灵魂,令人遗憾。 

更糟的是,网暴并不会止步于董宇辉这样的大V,普通人也难免遭遇。而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更弱,结果只能是,少说话乃至不说话,届时公共领域一片沉寂、了无生气。这恐怕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从这个角度讲,董宇辉清空微博,应该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秉持公共理性的重要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