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高桥,如何从“全院一张床”模式拓展到“医联体一张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住进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一样可以享受到大医院的统一管理、统一治疗。从“全院一张床”模式拓展到“医联体一张床”,如今高桥、高东、高行、凌桥、浦兴、曹路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4张床位被纳入统一管理。
作为外高桥医联体的牵头单位,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正和区域内的社区医院一起,扎实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紧密型医联体,助力推进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 家门口的“一张床” ※
“针对这类病人我们需要在前期对护理开展专业培训,并就病人情况保持动态联络。”“护理方面需要及时记录病人的引流量,时刻关注有无堵塞,另外缝合处的敷料也要保持干燥、每周定期更换。”……这是依托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云诊室”平台,市七医院肝胆外科、护理部,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方围绕一病例转诊问题在线讨论的现场。
去年11月,市七医院整合、盘活多方资源,将“全院一张床”模式拓展到了“医联体一张床”,高桥、高东、高行、凌桥、浦兴、曹路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4张床位被纳入统一管理,覆盖中风病、髋关节骨折、颈椎病、腰椎病、心脏支架术后等10余个病种。
“患者的安全是第一位,在下转到社区病房后,医院这边落实首诊负责制,临床主管医生需要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查房,或者通过‘云诊室’进行实时指导。”市七医院副院长胡聃告诉记者。
目前,“全院一张床”2.0版本出入院准备中心与“医联体一张床”已经实现了信息互联和共享,患者在院后阶段不仅能在医联体覆盖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后续治疗,还能享受到返家后的随访和健康宣教等服务。胡聃表示,“医联体一张床”模式实现了医院—社区的管理一体化、收治同质化、互联信息化和带教常态化,医院还通过专家派驻、教学查房、疑难会诊、病例分析、科研指导等多种形式赋能增能社区卫生医疗服务。
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畅通患者转诊渠道,市七医院多部门联合制作了就诊优先卡,并在门诊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专岗专人”转诊专窗,保障了医联体范围内居民的优先转诊。
※ 家门口的康复和用药指导师 ※
在高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七院—高行康复联合病房”的患者正在医师们的指导下接受康复治疗。
记者看到,这个联合病房以康复和特色专科为主,提供“疾病防治在社区、疾病救治及早期康复在七院、病后康复回社区”的全过程疾病三级康复管理服务,实现康复诊断、评估和治疗同质化。
据悉,目前市七医院已有34名专家下沉社区开设专家与专病门诊,其中有21个专家工作室揭牌成立,不仅有效填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科空白,还通过在社区建立名中医传承门诊、选派社区骨干带教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
如何准备用药问题,一直是居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市七医院药学部以“外高桥医联体中西医结合药学服务共同体”为载体,统一建立了药品采购目录,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药品采购目录衔接,扩展了药物配备范围,让区域内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配上和三甲医院相同的好药品。药配好了,怎样正确服用是关键。市七医院临床药师还分别入驻到各家医联体成员单位,与社区药师开设“联合药学门诊”,更好地为居民们进行用药指导和处方点评。药学部主任范伟表示,通过统一药品采购目录、药事质控培训以及临床药师开设联合门诊等多种形式,能够促进优质药学服务下沉基层,更好地实现药事管理同质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