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全国政协委员上官剑:建议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4-03-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愿这千里江山,河清海晏,福星耀东方;愿这冬去春来,繁花似锦,万物苏醒忙;愿你岁岁无忧,欢喜无悲,长乐永安康……”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惊艳四座。刘涛、刘诗诗、李沁、关晓彤四人分别身着汉、唐、宋、明不同朝代的中华传统服饰,让大众再度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七夕节、端午节……相关调查显示,高达81.2%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提升传统节日的影响力,58.9%受访青年呼吁让节日更有“参与性”“仪式感”。

如何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上官剑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名为《关于把握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积极建言献策。

青少年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价值观念还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等重大创新理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

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对标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要求,应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变革、青少年群体的新变化,上官剑认为,当前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在学校教育方面,较偏重知识记忆、理论宣讲,道德情感教育和行为养成内化显薄弱,在促进青少年日用而不觉、知行合一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青少年参与传统节庆活动方面,参与度和喜爱度还需进一步提高;面向青少年的国产文艺作品方面,精品产出量和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比如《长安三万里》《中国奇谭》等受到青少年追捧的优秀本土作品还偏少,距离国际一流文化产品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仍有较大差距;传统文化的浸润内化方面,在青少年思想引领以及升学就业、志愿服务、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领域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价值观念还不够。

建议建立健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为此,上官剑建议,进一步深化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阐释和内化教养。在课堂教学中完整阐释传统文化知识、历史和内涵,引导学生在了解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刻体悟其中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在校园活动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结合点,丰富其时代价值,通过案例教学、仪式活动、情景教学等浸润体验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校外联动中促进家校社协同树立“以传统文化涵养青少年”共识,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风,整合社会大课堂资源、丰富青少年社会实践体验。

他还建议,要进一步增强传统节庆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挖掘传统节日的现代内涵,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向历史文化取材,找到和青少年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沉入”青少年日常生活、回应青少年情感需求。开发互动性社交属性强的节庆活动和场景,举办上巳节灯会、端午节龙舟等主题文化活动,创设“中国华服节”等节庆,吸引青少年“到场”“在场”、沉浸文化体验、投身文化创新。发挥青年主体传播作用,鼓励支持青年文化创意人才发展,广泛吸收各类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宣传工作,积极联动青年聚集的网络平台、潮流商圈等策划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热情。

如何进一步推动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创作?上官剑的回答是:鼓励新老团队的“双向奔赴”,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向历史文化取材。比如可以借鉴《中国奇谭》由上美影退休老艺术家与B站年轻创意师导演团队“梦幻联动”的经验,向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取经,支持年轻创作者充分释放激情与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内核与多元技术形式的“融合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运用全息投影、VR、短视频等新技术、新传播形式,打造更多兼具传统美学色彩与现代技术质感的“匠心之作”。完善面向青少年的优秀文艺作品扶持体系,创新文化供给机制,发挥文化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作推出一系列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精品,引导社会媒体为本土原创文艺作品“引流”,提高市场曝光度和影响力。

最后,他还建议,进一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制度环境。即在行为指导上,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青少年发展指导的各方面,如在志愿服务中弘扬“上善若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知行合一”,在婚姻家庭中倡导“孝老爱亲”“家和万事兴”等。在制度导向上,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传承践行,纳入青少年就读升学、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的测评体系,作为人才选拔、荣誉评选的考察维度。在工作评价上,建立健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指导推动各地区、各单位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新成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