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课间“厕所社交”,根子在校园管理的懒政
2024-03-0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发生在校园里的“厕所社交”,是怎么回事?在教育领域,这个新词折射的是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由于种种限制,躲在厕所里进行小小社交。不能去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被“圈养”起来的孩子被逼进厕所喘息,听起来让人心酸又担忧。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大声呼吁“还给孩子们课间十分钟”。

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厕所社交”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课间是孩子们释放压力、适量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缓解身体疲劳的休息时间。然而,这些黄金时间被限制在厕所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存在卫生隐患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增加患病风险。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样一个藏污纳垢的空间,有些孩子还在分享零食。还有一些孩子,会选择在厕所这一远离老师的“私密空间”里说着悄悄话。孩子们渴望在校建立亲密的朋辈关系,竟然要靠结伴去上厕所,而缺乏更好的方式?

这一现象揭示了现今教育环境中孩子们所面临的校园生活困境,促使我们反思如何为这些被“圈养”的孩子找到一条松绑之路。

不管是悬在头上的学业压力,还是到操场活动可能引发的事故风险,让不少家长和教育机构采取了严格的管教方式,将孩子们“圈养”在看似安全的教室里,试图将他们塑造成乖学生。然而,这种“圈养”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当孩子们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甚至厕所都成了他们暂时的“避风港”。

尽管不少学校也在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但课间十分钟,对孩子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孩子们的自主时间,是他们本该自己决定休息方式的时间。孩子们的自主权,应当被尊重,而不是被强行留在教室里,把去厕所当作一种逃离。

“圈养”的孩子被逼进厕所喘息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了松绑这些孩子,我们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入手,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健康的成长环境。

当然,将孩子“捆绑”起来的主体是多元的,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多元主体需要同时松绑,不能将棍子一股脑打在学校上。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审视这一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该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存在隐患的厕所,不该成为孩子们交换秘密的“树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